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品牌
中国科技博览
2021年03月16日 15:30

专业介绍 经济管理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

肖金梅

[摘 要]农林经济管理的根本使命是服务三农,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本文先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背景和意义出发,再分析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调整思路,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F71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1-0245-01

一、背景和意义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对现代农林经济管理的应用人才需求很大,职业院校只有不断探索和完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才能培育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应与时俱进,着眼于综合素质教育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改革为中心,依林业产业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根据人才就业能力要求不断整合课程体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职业学院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突出专业特色,实施“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重点区域经济发展,促进职业转型与专业发展之路。

二、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的现代化程度不高、实用性不强

目前,部分老师仍然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无法满足物理展示,而当今迫切需要提供大量信息来提高教学需求; 由于课程的性质、教学状况和内容的不同,并不是全部课程采用网络课程模式都适合。另外,由于学科的性质,软件和硬件的环境支持条件不同,一些在线课程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对学生没能发挥出很好的作用,导致教师做无用的工作,白白浪费了时间、精力和教学资源。

2.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实用性及延续性

虽然现有课程的实践教学时间比之前大大提高了,但是课时量仍需增加。特别是一些实验课操作性差,实用性差,不符合教学目标的课程,导致这些实验只是成为一种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培养实践技能的作用。

3.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尽管对行业和企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示范,也广泛征求了专家和企业领导的意见和建议,并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但就目前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相比,部分课程设置内容难度偏大或者偏易等不合理现象。

4.师生对应用型认识模糊

目前,一些老师和学生在理解应用型人才方面,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但作为应用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不断研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这是不可避免的。

三、调整思路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通过教育研究小组定期开展研讨会分享教学方法、教学观摩,教学技能竞赛等方式,全面推进各项教学手段改革。本文探索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进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探索适应时代新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新模式。

在课程上深入研究和示范,紧随行业需求,调整课程体系,使课程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提高课堂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应用型概念和内涵的宣传学习,使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和理解应用型的功能,认识应用型运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一致的思想观念和行动。

四、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根据农林发展的要求,在对行业企业进行深入研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采用专业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培养模式,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内容如下:

1.对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进行准确界定

人才培养规范是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的质量标准,综合素质教育是学校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依据,是所有教育要素的整合,实现资源最优化的核心。作为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以服务农林业经济发展为中心。科学定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范,经济管理专业需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农业科学相关知识,掌握农业经济学和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具有政治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良好的专业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创新发展潜力,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信息处理、组织协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确定是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依据,应强调“双主体”的培养模式。“双主体”是指学校和企业作为教学工作的两个主体,参与教育,合作教育,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共赢思想,企业参与了教学中的学生教学,是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学校与企业共同商定了“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运营计划”,使企业在专业培训中发挥作用和创新全面应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构建支撑“双主体”培养模式的理论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课题。是实现职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实现。在对现有农林业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大量彻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职业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进行界定。在确定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构建了课程体系的几个主要模块。根据专业核心知识,核心应用能力的学习,应建立专业的核心课程模块和课程模块的方向,专业核心课程模块通常包括农业企业管理,农业园区规划管理,农产品和电子商务,国际农产品贸易,农业资源和环境经济学,农业项目管理综合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构建支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农业和林业经济管理教学改革为中心,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的延续,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和突破口。针对培养基础实际应用能力,应建立企业认知,现场教学,科目基础课程实验,专业核心课程实验和专业实习周等实践教学环节。因为只有在实践教学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就业能力。由于专业所需的不同实际应用能力,应建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和应用能力。课程内容的实践要跟上时代发展,紧密结合企业后期行业的实际能力要求,突出专业實践能力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有较强的配套作用。

参考文献

[1] 蔡志奇,沈志滨.人才培养的规格的定位与实现[J].药学教育,2014.30.

[2] 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endprint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专业 调查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