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安代舞
包迎春
摘 要:蒙古族安代舞是一种拥有宗教色彩的舞蹈,在诞生初期主要是为了治疗疾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现代的安代舞已经发展为以娱乐为目的的民间舞蹈。另外,安代舞对强身健体与愉悦身心也拥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探讨安代舞的功能变迁与发展趋势对于安代舞的研究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安代舞 功能 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8(c)-0228-02
1 安代舞的功能变迁
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族安代舞的功能也与其他民族舞蹈一样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原本带有一定封建印记的宗教舞蹈逐渐发展为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舞蹈。
安代舞最初是诞生于蒙古族原始萨满教,主要作用是为了治疗疾病,集中表现出祈求神灵庇护与降福消灾的思想。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利用带有原始萨满宗教色彩的安代舞来维护自己的精神统治。在封建统治的思想禁锢下,传统的安代舞也随之成为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主要工具。在那个时期,由于生产力落后,卫生条件不佳,人们在生病时只能借助于类似舞蹈的宗教活动以求身体恢复健康,所以,只要有人患上疾病,家人就会请萨满前来治疗。而“安代”这个名字,就是萨满进行所谓的“驱魔”时所赋予的。通过组织病人的亲友来陪病人一起跳舞,使病人在活动身体时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从而摆脱疾病困扰。因为当时受到环境的局限,人们在生病时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安代之上,这也是无奈之举。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也由以往的“迷信性”转变为“科学性”,安代舞的功能也开始发生了重大改变。
在当代,由于安代舞本身具有易学好练的特点,这就使得安代舞能够迅速普及。人们通过跳安代舞,可以忘记忧愁、缓解精神压力与疲劳。人们在统一节奏中载歌载舞,在愉快氛围中达到身心愉悦的忘我境界。所以,安代舞逐渐就成为人们在都市快节奏生活中的精神依托。与其他民族舞蹈相比,安代舞拥有更典型的健身功能。首先,安代舞虽然动作简单,但却能将舞者全身调动起来;其次,由于安代舞的动作与力度不断发生改变,这对神经与循环系统都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还能提高协调能力。因此,当代安代舞可以说是集健身娱乐于一身,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另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也逐渐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蒙古族传统安代舞蹈艺术吸引了许多游客,由于简单易学的特点,每个游客都可迅速参与到其中,充分享受舞蹈带给自己的愉快与放松。久而久之,安代舞就成为内蒙古最为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
2 安代舞的发展趋势
安代舞这种舞蹈形式是蒙古族宗教音乐发展而来的产物,无论是在其诞生时期,还是在世俗化的发展过程中,都深深受到了周边民族音乐的影响。从一开始,安代舞就拥有浓厚的大众性,蒙古族说唱艺人与人民群众的加入也使得安代舞具有了诸多民族音乐因子。在与其他民族艺术的彼此学习与融合过程中,安代舞的发展开始日渐成熟化。
首先,历史的前进决定安代舞的发展。安代舞从宗教舞蹈发展为世俗舞蹈,归根到底就在于萨满教的崩溃。自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萨满教始终就处于国教地位。但在元朝建立后,喇嘛教就逐渐取代了萨满教的地位,萨满教也就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在新中国成立后,安代舞最终走下了宗教的神坛,成为了一个活跃于艺术领域的新生力量。对于蒙古族来说,每逢重大节日,安代舞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集体舞蹈。
其次,经济文化的发展令安代舞脱离迷信思想。纵观安代舞的发展,早期的安代舞主要是为了治病。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安代舞已基本不再拥有封建迷信的思想,人民群众不再盲目地认为疾病是由恶魔造成的,而意识到这是因为身体原因引起的,是可以利用医疗手段来治愈的。人们热爱安代舞,主要目的是为了鼓励病人战胜病痛,并且也借此机会与亲友欢聚在一起。
最后,安代舞在与其他艺术的融合过程中逐渐向高雅进行转变。在新中国成立后,安代舞在与其他民族艺术的交融中开始出现高雅化现象。由于大量专业舞者与技术人员的加入,使得安代舞衍生出诸多高雅化的艺术形式,譬如器乐音乐、舞剧以及歌剧等。在50年代,出现了《安代舞曲》与《安代组曲》等器乐音乐。在80年代,内蒙古歌舞团创作并演出了《安代之歌》,它不仅使用了傳统的蒙古族安代歌曲,同时也吸收了歌剧的表现形式。此后,安代舞开始作为一种全新的蒙古族艺术活跃于舞台之上。
3 结语
艺术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生活之中,既表现出这种文化背景,也反映出民族的感情取向。安代舞这种蒙古族传统民族舞蹈,早已深深扎根于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之中,所以,它必定拥有无穷的生命气息与创造力。安代舞由原先带有封建色彩的宗教舞蹈转变为现代的娱乐文化舞蹈,这就反映出其发展必定拥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拥有历史继承性,安代舞的发展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安代舞不仅可以作为一个舞蹈艺术在舞台进行演出,也可以分解动作组合成其他类型的舞蹈活动,它表现出的社会功能与价值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为我国民族舞蹈的发展谱下了华美的乐章。
参考文献
[1] 高守贤.舞论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
[2]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 白翠英,陈雅卉.安代研究四十年[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4] 母宗健.安代舞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J].中国民族,2006(4):57-58.
[5] 包美容.蒙古舞蹈传统风格的形成[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报,2004(2):105-106.
[6] 张丽炜.论安代舞的特征及社会功能[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5):117-118.
[7] 边丽红,轩志刚,董赫男.蒙古族安代健身舞体育文化现象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5):157-1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