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保健课实施现状分析
毛燕平++李萍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归纳分析法,对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康复保健班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和行为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体质弱势群体主要包括疾病、体弱和特殊体形三类;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锻炼兴趣不强,体育锻炼动机不足;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锻炼频次严重不足;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锻炼形式主要以同伴锻炼为主;影响体质弱势群体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包括缺乏有效组织、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缺乏体育锻炼氛围和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通过调查分析,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改进措施:改革创新体育康复课程的内容体系,积极营造体育锻炼氛围,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校 体质 弱势群体 体育锻炼行为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8(c)-0190-03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病、残、体弱或特殊体形等原因而造成的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学生[1]。身体有疾病、有伤残或特殊体形的大学生在参与高校体育教学时存在身体方面的障碍,需要特殊对待,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些因自身体质不足、运动能力低下、心理素质极差的学生,他们在参加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过程中也存在困难,此类大学生也可以归入体质弱势群体的范畴。“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的基本指导思想[2],普通高校通常采取开设体育保健课或体育康复课的方式为体质弱势群体提供体育锻炼服务,以期能够满足他们的体育锻炼需求,保障他们的体育锻炼权利。但长期以来,由于体育保健课、体育康复班都处于自发组织的层面,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无依据、教学方法陈旧,对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和需求了解不够,因此也导致体育保健课、体育康复班的教学效果不佳,对其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比较有限。因此,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锻炼动机和行为模式,以便能够更好地构建新型的体育保健课程。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14~16级康复保健班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和行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网络期刊数据库等途径收集与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调阅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14~16级康复保健班学生的备案数据,对相关文献和数据进行整理、归纳。
1.2.2 专家访谈法
针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体质弱势群体体育锻炼行为的问卷制定等方面,走访了院内外专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完善问卷内容体系,提高信度效度。
1.2.3 问卷调查法
运用实地发放、实时回收的方式,将制定的调查问卷发放给调查对象,发放问卷71份,回收问卷71份,有效问卷69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7%。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对康复保健班学生的基础数据以及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
1.2.5 归纳分析法
结合访谈内容、问卷调查结果以及教学经验对所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质弱势群体的基本类型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疾病类型占比45.9%,根据问卷调查发现,此类学生多患有心血管、术后、哮喘、颈椎(柱)半月板损伤、气胸等方面的疾病,不适宜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先天患有某种疾病的学生在开学之初就开具了相关证明,体育课程教学根据证明将其纳入康复保健班。排在第二位的是体弱类型,占比达到了37.5%,此类学生的典型表现是身体孱弱,运动素质低,对体育运动有心理抵触情绪,此类学生多通过申请获得进入康复保健班。排在第三位的是特殊体形,占比14.6%主要是过度肥胖,由于体形的原因,难以适应体育运动的负荷强度,强制其进行体育运动,存在较大的运动风险,一般由本人申请,班主任、体育教师进行审核。第四种比较少见,仅出现了一例,是因为做手术后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而导致的,可以归入伤残类型。从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疾病、体弱和肥胖体形是体质弱势群体的主要类型。对三种类型的学生,应该分别设计合适的课程内容,以便满足不同的需求。
2.2 体质弱势群体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体质弱势群体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较弱,有超过六成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足够的兴趣,数量最多的选项是“一般化”,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方面存在心理障碍,原因可能在于由于体育能力弱而怕人嘲笑,这个现象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在促进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锻炼时,要注意对其自信心的维护。兴趣是动机的主要方面,而动机是促成行为的基本机制,如何提高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兴趣,是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重要课题。而从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锻炼动机来看,增强体质和消遣娱乐是主要动机,社交需要也占据了一定数量,而对于运动技能掌握,不是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因此在设计体育康复课程时,还是应该主要考虑课程内容的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如果再结合体育锻炼兴趣的调查来看,课程内容设计的新颖性和吸引力需要着重注意。
2.3 体质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体质弱势群体在参加体育锻炼方面极其缺乏,有近8成的学生每周的体育锻炼次数仅有1~2次,也就是说,他们在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体育课程后,几乎没有自主的体育锻炼,这说明这部分群体平时也忽视体育锻炼[3]。体育锻炼不足会导致体质不强,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锻炼频次少,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弱势状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2.4 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锻炼形式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体质弱势群体在体育锻炼方面,还是喜欢和同伴一起进行锻炼,结伴的体育锻炼形式,既可以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也可以消除独自锻炼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感,解除他们的心理焦虑。因此除了体育康复课程之外,高校应该积极组织相关的体育活动,可以通过班集体组织,也可以通过体育社团来组织。其次,要创设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和氛围,积极引导体质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
2.5 影响体质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通过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缺乏有效组织、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缺乏锻炼氛围和缺乏指导是影响体质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实际上,体质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势,是因为他们在体育能力方面有欠缺,需要外界的鼓励与帮扶,不管是组织管理还是课程设计,不管是氛围营造还是教师指导,都是对体质弱势群体进行帮扶的手段。此外,高校相关部门,例如学工处、团委等要配合体育部做好舆论宣传和心理疏导等工作[4]。
3 结论与建议
(1)体质弱势群体主要是以疾病、体弱和肥胖为主。高校体育康复课程要根据不同类型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以便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
(2)體质弱势群体的体育锻炼兴趣普遍偏低,而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集中在增强体质、消遣娱乐和社交需要。高校体育康复课程要努力丰富体育康复课程的内容,提高课程内容的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动机。
(3)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锻炼频次偏少。需要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和鼓励体质弱势群体增加体育锻炼的频次。
(4)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锻炼形式主要以同伴锻炼为主。需要各级组织积极营造体育锻炼氛围,维护体质弱势群体的自信心,消除他们的焦虑感。
(5)缺乏有效组织、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缺乏锻炼氛围和缺乏指导是影响体质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学校各方统筹配合,积极构建立体化的促进体质弱势群体的锻炼机制。
参考文献
[1] 刘成,李秀华.构建我国普通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7,29(4):68-69.
[2] 曾锡银,徐芝芳.宁夏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3):285-288.
[3] 余玲,姚小敏,易国忠,等.普通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0(4):116-118.
[4] 齐大路,鄢行辉.体育权利平等视域下体质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阻滞与实现路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3):114-1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