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公司10kV配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刘雪峰
[摘 要]10kV线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输送和分配电能的重要任务。随着用电量的增加,人们对于供电系统的稳定和安全性要求更高,随着配电网络覆盖面逐渐扩大,线路的支点、节点数量增加,分析10kV线路运维风险和设备检修对策,对提高电力服务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10kV配电;运维风险;检修;对策
中图分类号:T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8-0049-01
引言
电力输送牵涉范围比较大,关系国民生产和百姓生活,因此,为了避免线路故障造成断电带来的不便,就要加强对配电运维风险的控制,对于设备的維护和检修也要加强管理力度,确保电力输送的正常进行。
1 110kV配电运维风险分析
1.1 自然环境风险
1)雷害事故。常见的雷击线路事故有:绝缘击穿、导线断裂、设备烧毁等。雷电对线路的危害主要是由于雷电引起的过电压造成的,分为直击雷过电压和感应雷过电压两种基本形式。线路遭受雷击影响分类如下:直击雷:对大地某点发生的强烈放电,它可以直接击中设备,也可以击中架空线路;感应雷:雷击未直接击中导线,而是在导线上形成过电压,电压的升高引起绝缘子串闪络。2)线路舞动事故。线路舞动是一种导线在发生覆冰后产生的一种低频率、大幅度摆动现象。容易发生在丘陵、山区、湿洼地区。主要包括:一是覆冰。线路覆冰是引起舞动的要因之一,覆冰形成不均匀圆柱体影响导线的空气动力性能,在风的作用下引起舞动。二是线路结构及参数。线路的结构和参数也是形成舞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导线固有频率:导线由振动发展为舞动的主要原因是风力和导线的固有频率相匹配,引发共振,使导线的振幅越来越大;大截面导线比小截面导线易产生舞动。这与它们自身的扭转刚度有关系。大截面导线的扭转刚度大,在偏心覆冰后难以产生自身扭转,使得覆冰层更多的堆积在同一方向上,产生舞动的可能性比小截面导线大。
1.2 人为因素风险
一是非法倒卖电力器材时有发生。不法分子釆用非法途经盗割电力线路或电力设备谋取不义之财,对电力设备构成严重危害。二是砍伐树木造成的线路断线事故时有发生,主要是目前政府严格控制线路砍伐,部分人员采取偷伐等手段,在时间和砍伐手段上难以全面掌控。外力破坏事故对线路影响较大,容易发生倒杆、断线等造成整线大面积停电事故。此类事故发生后,变电站出线开关保护动作,线路跳闸且重合不成功。
1.3 设备本体的风险
设备本体风险主要指线路由于自身设计和施工原因、过载运行或导线连接器接触不良等引起发热、断线、倒杆等事故。一是规划发展考虑不充分,出现线径过低、设备过负荷、负荷不均匀等现象。即供电“卡膀子”现象。二是设备本体的故障。线路年久失修疲劳运行造成的事故。在一些地区电网发展不平衡,设备建设投资与线路建设投资不协调,运行期间得不到良好的维护,造成设备线路事故。如:线路因绝缘老化引起的单相接地,由于支持绝缘子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引起的相间短路事故等。
2 10kV配电检修对策分析
2.1 深化标准化作业应用
建立统一编制标准巡视、验收卡片,运行单位结合设备运行状况和季节特点以及上级生产管理部门的要求,编制巡视计划并合理安排巡视工作,业务主管部门对运行单位开展的巡视工作进行监督考核。线路巡视工作分为定期巡视、特殊巡视、夜间巡视、事故巡视、监察巡视等几方面。定期巡视公司统一规定为每十天一个巡视周期,重负荷和三级污移及以上等级地区线路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夜间巡视,其余视情况确定,重要线路和事故多发线路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察巡视。
2.2 完善配电运检管理网络
1)归口集约加强专业管理。配电专业管理网络配电(指10kV及以下,至表箱前)运检管理实施市县分级、归口集约的管理模式。市公司运维检修部是全市(含县域)范围内配电运检业务的业务归口部门,并负责市域内配电运检专业管理;市检修公司配电运检室组织运检班组实施市域内配电运检具体业务;县公司运维检修部负责县域内配网运检专业管理,检修(建设)工区组织开展具体业务。2)强化班组壮大技术队伍。在运维检修部设立配电运维班,负责10kV及以下配网设备运行巡视、维护检修、带电检测、隐患排查、3米以下常规消缺及线路通道防护,线路附属配电自动化装置巡视,配电设备信息数据维护、状态评价,线路状态信息收集上报工作,新、改、扩建工程验收,负责运检信息系统数据维护。班组内部实行运行和检修分离,实现运行和检修的相互制约管理。
2.3 完善配置增强技术力量
1)运行检测装备的配置。采用新型运维手段和先进仪器仪表的应用,利用智能配网监控系统、GIS系统、PMS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等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监控,及时控设备运行状态,配置红外热成像仪等先进测试仪器,尽早发现设备隐患并及时消除。2)状态检修技术的应用。推行配电网设备状态管理,积极开展设备状态评价,隐患风险评估,逐步实现配电网设备定级工作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按照本地情况应每年组织开展配电线路诊断分析工作,将线路的基本状况、存在的风险隐患全部纳入管控系统进行管控,根据轻重缓急安排小修、大修、改造等工作,做到设备检修与可靠供电的有效平衡。3)信息化系统的深化应用。在线路运行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智能配网监控平台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加强配电线路、设备负荷情况,辅助配电运检分析,及时调整负荷分布,不断提高电压合格率指标水平。深化应用生产管理系统,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贯穿市县一体化运检工作中,实现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运转以生产管理制度、规范为指导,优化工作节点及流程设置,统一规范业务管理,覆盖配电设备台账及图形管理、缺陷管理、两票管理、运行管理、检修管理、试验管理、计划管理、状态检修、大修技改、调度管理等各项生产业务,实现业务数据的编报、审查及分析应用的信息化管理,实现配电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叠.10kV配电运维风险及检修对策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6,19:123.
[2] 金芳.浅谈10kV配电运维风险及检修对策[J].低碳世界,2016,28:61-62.
[3] 杨志宇.解析10kV配电运维风险及检修措施[J].低碳世界,2016,31:54-55.
[4] 王超平.10kV配电运维风险及检修对策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5,26:111+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