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指导
曾凡胜+谌蓉+李瑜+郭劲霞
摘 要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探索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开设研究性实验的作用和意义,为深化医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指导和依據。
关键词 微生物 研究性实验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7.064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病原学检查不仅是感染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也是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依据,此外,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实验教学模式迫在眉睫。[1-3]本研究通过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开设研究性实验,为学生构建一个研究探讨(科研性)的实验教学平台。
1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现状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师通常会在实验前将实验器材准备好,实验时教师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器材和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然后教师示教,学生再按部就班机械地模仿,最终得出的实验结果只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这种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养成不思考的惰性。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改变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转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改革的方法,已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领域受到众多国内外医学院校的认可和推崇,也在医学检验教育中得到了尝试和应用。[4-6]
2 研究性实验的实施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实验项目没有系统性,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不强,传统的实验教学以检测型和形态学为主,教学效果欠佳。结合培养目标,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开设研究性实验。本项目选择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5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9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班49人为对照组,2班50人为实验组。从临床感染性疾病讨论开始,根据实验大纲和理论知识,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并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学生根据病人临床资料从标本采集开始,到分离培养和染色镜检,然后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最终确诊,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实验考核采取综合评定法。数据收集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 €眡)表示。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种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机械重复性,教学过程中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临床检验与实验教学综合起来,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把实验技能运用到了临床实践,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教学与临床的有机统一。
3 实施效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和课程考试成绩(高等数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解剖组胚和病理学成绩)等方面进行分析,经比较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高等数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解剖组胚和病理学等课程成绩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2 教学效果比较
研究性实验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机械重复性,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教学氛围非常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互动明显增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比较两组学生在课堂氛围、师生互动、学习热情、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3 实验成绩比较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中开设研究性实验实验组学生的资料查阅、临床检验技能、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等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实验记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研讨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查阅资料、临床检验技能和实验报告书写等能力,但对记录能力的培养无明显影响。见表3。
4 评价与总结
创新始研究,理论源于实践。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将将教师变成导师,在教学中采用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临床实际开展实验研究,使学生不仅能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也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理论源于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最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实验教学因其特殊性,在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实验基本技能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具有理论课无法替代的作用。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开设研究性实验,首先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病例讨论,以临床检验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在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案确定后再进行实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密切联系临床,为学生今后进入临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实验时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以教师为主导则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使教师不断学习,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7-9]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专业性和实践性强,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优化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10-12]研究性实验注重理论与实际、基础与临床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促进医学检验的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铁齐,孟长功.基础有机化学实验中融入研究性实验的设计[J].实验室科学,2015,18(5):137-139.
[2] 崔战利,刘永春,张鸿雁等.微生物学模块式自设计研究性实验的构建与教学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7.44(3):732-738.
[3] 陈敏,卢少然,肖勇等.研究性实验在化学开放实验教学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4):89-91.
[4] 邓锂强,梁一机.显微镜的研究性实验设计[J].实验室科学,2015.18(4):12-16.
[5] 张刚,冯江,边红枫等.基于生态学专业的研究性实验“公众参与调查”设计及教学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17(5):102-104.
[6] 朱然,王畅,张友九等.实验核医学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5(5):404-406,407.
[7] 张春晶,齐晓丹,李淑艳等.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71-73.
[8] 王海河,钟秀丽,纪书婷等.应用导向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8):631-633.
[9] 杜晶春,刘向辉,徐霞等.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程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23):3602-3603.
[10] 福泉,博晓真,沈晓玲等.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探索[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30(1):124-125.
[11] 原增艳,宋小锋,张俊丽等.微课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5(12):1852-1853.
[12] 张俊丽,段巨洪,杜纪英等.改革实验教学方式——提高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的教学质量[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15):2114-2114,2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