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诊断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要点 专家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配方
刘国信+谭林社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红细胞表面和血浆中而引发的一种危害极大的传染性血液原虫病,主要引起猪的高热、贫血、黄疸、消瘦和全身发红等症状,俗称“红皮病”。该病近年来在国内广泛流行,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养猪业发展。该病主要由蚊蝇等吸血昆虫传播引起,夏秋季节往往多发并造成流行。目前,正逐渐进入该病高发流行季节,大家应密切注意各地疫病的发生情况,同时注意收集实践中较好的治疗方案并加以推广应用。笔者将2016年8月份对阳城县某猪场该病诊治情况介绍于下,供业界同仁参考。
一、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
阳城县某养猪场存栏生猪300余头,其中能繁母猪26头。2016年8月中旬,在3~5月龄的育肥猪中突然出现一种以高热、皮肤发红、贫血、黄疸等为特征的“红皮病”。据畜主介绍,开始时猪群中有几头中猪突然发病,其临床症状表现高热不退、皮肤发红,随后疾病迅速蔓延至整个猪群,至1周后有近100头仔猪陆续发病,使用青霉素、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病情未得到控制,就诊时已死亡31头。
笔者经临床检查得知,发病比较严重的猪只体重多在25千克左右,共84头,大多表现精神委顿,食欲减退以至废绝,喜卧少站,体温升高至40~41.5℃,少数达42℃以上,呈稽留热。病猪大部分有结膜炎,眼睑灰暗或水肿,眼结膜潮红或苍白,有些表现黄染;两耳充血肿胀,耳尖干燥发硬,臀部、四肢、腹下皮肤出现红色斑块或青紫色,指压不褪色;部分病猪呼吸急促、气喘,呈犬坐姿势,有些猪鼻孔流出带血的分泌物;大便干燥者居多,少数仔猪排黄色稀便;仔猪普遍出现消瘦、贫血和黄疸,但仍保持一定程度的饮水欲。
二、病理剖检
立即解剖病死猪6头和重病猪3头,发现血液稀薄,皮下大面积淤血、出血,肌肉苍白、水肿,黏膜黄染,肺脏水肿,脾脏肿大,周围见锯齿状出血点,肾脏肿大,髓质有小出血点,肝脏肿大,色淡黄,下颌、颈浅背侧、腹股沟内浅表、骼内等淋巴结肿大,切面突起,切面外周呈出血状,胆囊肿大,胆汁充盈呈墨绿色,小肠黏膜内有较多出血点。
三、实验室检验
1. 病料涂片镜检
取病猪的脾、肾、淋巴结等病料涂片染色镜检,未发现细菌,只见部分红细胞周边不完整,受到损害。同时取病猪的肝、脾、淋巴结等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和鲜血琼脂培养,均无细菌生长,可排除细菌感染。
2. 鲜血压片镜检
无菌采取10头发病猪耳静脉血液各1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稀释后覆以盖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球状、卵圆状、短杆状小体游离在血浆中,做摆动、扭转、翻滚运动;有的附着在红细胞周围,少则3个多者达15个,判断为附红细胞体。随着附红细胞体的活动,被其感染的红细胞形态也变为星状、锯齿状等不规则形状,且左右或上下摆动。在红细胞下方可见较多的附红细胞体,且左右或上下摆动,有较强的折光性。
3. 鲜血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
无菌采取病猪耳静脉血液涂片,以姬姆萨染色镜检,在1600倍下观察可见有的红细胞边缘不整齐,呈齿状、花椰菜状,有的出现皱缩、变形现象;红细胞表面可见许多圆形、椭圆形紫红色虫体,并有微微颤动。微调镜检,发现有许多染成蓝褐色的多形态小体,在多个不同视野中统计红细胞的感染率在70%~80%。
四、确诊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剖檢变化以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五、治疗措施
入场后立即对病猪实施隔离,严格对圈舍环境、饲养用具等进行消毒;同时对未发病猪进行投药预防,以控制病情扩散,并根据不同征候和病情紧急对症治疗。
1. 隔离消毒
按照个体大小、病情严重程度分别隔离病猪;全场交替使用复方戊二醛、金碘、苯扎溴铵等消毒药对圈舍、用具和猪场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对尸体、排泄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2. 重症治疗
对拒食且高热的病猪,分别肌内注射长效土霉素+高免热毒血清,第一天每12小时用药1次,共用2次,以后每天用药1次,连用3~5天;长效土霉素用量为0.2毫升/千克体重,高免热毒血清用量为0.1毫升/千克体重。对伴有咳嗽气喘、呼吸障碍症状的患猪同时肌注万特肺灵注射液(30%氟苯尼考),用量为0.2毫升/千克体重,每天1次,连用3~5天。
3. 轻症治疗
对发病较轻且能少量吃食的病猪,肌内注射强效弓链康+黄芪多糖注射液,每天1 次,连用2~3天;强效弓链康(主要成分:磺胺间甲氧嘧啶)用量为0.1毫升/千克体重,30%黄芪多糖注射液用量仔猪为0.3毫升/千克体重,育肥猪为0.2毫升/千克体重。同时在饲料中拌入新附优特乐+并清,连续饲喂7天。新附优特乐(主要成分:磷酸泰乐菌素、磺胺二甲嘧啶)用量为1000克/吨,并清(主要成分:黄芪多糖、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牛蒡子、桔梗、淡竹叶等)用量为800克/吨。对于腹泻的仔猪,在饮水中添加立克常安(主要成分:多种维生素、蒙脱石),用量为800克/吨,每天2次集中饮用,连用5天;腹泻得到控制后,将用量减为500克/吨。
4. 增强免疫力
对所有病猪肌内深部注射牲血素(主要成分:右旋糖酐铁),以补铁改善贫血症状,仔猪用量每次100毫克,保育猪每次150~200毫克,对于贫血严重的仔猪5天后再注射1次;对厌食仔猪,可同时肌注复合维生素B,用量为每头每次2~5毫升,每天1 次,连用3次;另外,对所有患猪在饮水中添加绿益态(主要成分:多种维生素、必需氨基酸、益生菌)1000克/吨,让猪自由饮用,以补充维生素,减缓应激,增强抗病力。
5. 全群预防
对健康猪群紧急用新附优特乐800克/吨+并清500克/吨拌料饲喂进行预防,连用5~7天;同时在饮水中添加绿益态500克/吨,以增强抵抗力,使仔猪尽快度过易感危险期。endprint
从确诊后开始采取以上措施,持续1周左右时间,除死亡8头外,其余猪只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猪群逐步好转。
六、预防措施
吸血昆虫如蚊、蝇、螨虫等是附红细胞体病重要的传播媒介,且在高温多雨潮湿季节非常活跃,若此时饲养管理不善,消毒不严格,猪舍通风欠佳,饲养密度过大,都有可能导致该病感染并造成流行。因此,除加强饲养管理外,定期消毒灭源,搞好环境卫生,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对预防该病意义重大。
1. 定期消毒灭源,彻底消灭蚊蝇,搞好环境卫生
要建立符合规定的粪污处理设施,做到粪污合理收贮、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经常保持圈舍清洁卫生,通风良好,特别是夏秋季各种吸血昆虫活动高峰期,应及时清理圈舍粪污,猪场周围如有河沟、水滩,要彻底清除污水淤泥,杜绝蚊蝇滋生;同时,要增加消毒次数,定期喷洒驱除或杀灭吸血昆虫的药物,防止蚊虫叮咬猪群,以切断该病的传播链。
2. 保持合理密度,防止互斗追咬,防止人为传播
高温闷热天气需相应降低猪群饲养密度,大小猪合理分群,防止互相追斗、舔咬以减少皮肤等外部损伤;另外,人为传播是无蚊蝇季节依然发生本病的主要原因。在预防治疗该病时,必须一猪一针,防止通过针头传播扩散;对使用过的断尾钳、打号钳及阉割外科手术器械等必须彻底消毒后使用,尽可能减少人为传播。
3. 按照程序实施免疫接种,易感季节坚持保健预防
猪场必须按照免疫程序实施猪瘟、蓝耳病、链球菌、圆环病毒Ⅱ型、伪狂犬等病的免疫工作;同时在易感季节来临前及时做好检查、隔离、淘汰、分群等基础工作,并使用针对性强的药物进行预防控制。
①仔猪预防。仔猪出生2天内,每头肌注牲血素100毫克;仔猪3、7、21日龄分别注射德利先(主要成分:盐酸林可霉素)与泰诺康(主要成分:氟苯尼考)混合液(按1∶1比例混合)1 毫升、2毫升、3毫升,可有效预防仔猪附红细胞体病。
②保育猪和育肥猪预防。平时除搞好综合性保健预防外,在易感季节对保育猪和育肥猪使用新附优特乐、并清拌料,在饮水中添加绿益态预防。具体用量和方法是:每年5~6月间,在饲料中添加新附优特1000克/噸+并清800克/吨,连续饲喂7天;每年7~8月间,在饲料中添加新附优特800克/吨+并清500克/吨,连续饲喂5天。应用上述药物饲喂的同时,在饮水中添加绿益态500克/吨,让猪自由饮用,预防效果更好。
七、诊疗体会
调查发现,只要坚持科学的免疫程序、日常饲养管理到位、认真实施兽医卫生消毒措施,一般的大型猪场虽然也会受到该病的威胁,但通常不会发病或很少发病。笔者在临床诊疗中发现,凡是管理水平低下、免疫程序混乱,对环境卫生不讲究的小型猪场和散养户往往是该病的“重灾区”,损失惨重,在这类猪场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能够有效缓解发病压力。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 邮编:048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