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生产计划管理新模式
王宝林
[摘 要]在传统的生产计划运作模式下,我国制造企业的各个部门相互脱节;信息系统和数据处理技术落后;同时制造商、供应商及外包企业之间缺乏合作关系。针对国有企业既存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和加班加点现象严重的问题,在调查、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行“单元制产能化”生产计划管理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在本单位的具体实施证实,“单元制产能化”生产计划管理模式是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和维稳内部环境,实现“双收益”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生产计划管理;单元制产能化;全要素生产率;生产效率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8-0149-01
引言
众所周知,效益是企业的生命,降本增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时下颇盛行的“盲目加班加点”现象,已经成为国有企业的通病,各企业无论工作量增多还是减少,加班加点问题一直存在,造成了能源和人工的极大浪费,同时对员工的身心状况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1 变革生产计划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所在单位既存生产计划管理现状、生产计划被输出对象反应、管理绩效等方面,在本单位组织了系统调查,从员工需求、企业发展和政府要求等方面,明确了变革生产计划管理的必要性。
1.1 职工强烈呼唤休息休假
所在单位属于机械加工制造单位,主要产品为八轴机车,日产能力可达1.5台,除去正常休息、节假日,一年可生产八轴机车360台。而2014年,本单位仅生产八轴机车184台,全年员工整体休假却只有10d,其他节假日大多数员工均在加班。员工身心得不到调节放松,不仅打乱了员工的正常生活,而且影响生产效率,甚至因为加班和不加班员工的收入不平等而造成部分员工心理失衡。经调查,员工休息、休假意愿强烈,均不满意拖沓式工作方式。
1.2 企业迫切需要提质增效
粗放的生产计划管理模式直接增加了企业制造成本,影响企业效益。首先是能源浪费、人工成本增高。所在单位2014年仅节假日加班就耗电40万kW·h,折合电费30万元;节假日加班工资、加班补贴和夜班费支出190多万元。其次是安全、质量受到影响。员工长期身心疲惫,给人身安全和产品质量带来隐患。企业要生存发展、提质增效,就要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合理生产计划管理造成的成本浪费和安全质量隐患。
2 国有企业生产管理的特殊性
作为国有企业,必须正视其自身特点,建立适合其经营管理的生产计划管理模式。首先要正视现有体制。在现有体制下,员工相对稳定,不会因订单大小或者多少而增减员工,因此应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其次要正视单元的相对稳定性。由于不会因订单大小而增减单元,因此安排生产时应权衡单元的产效和成本。第三要正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由于各企业一般情况下产能大于订单需求,因此应节约资源以降低成本。第四要正视单元日产能。应充分利用工作日,实现生产率的最大化利用。
3 “单元制产能化”生产计划管理的内涵和实现
据了解,一般国有企业均以订单量计算生产节拍,将生产计划平均分摊到每个月,订单量大,节拍时间就短;订单量小,节拍时间就长,这种方式直接造成长线式生产和“盲目加班加点”的现象。因此,认为,在正视国有企业生产管理的特殊性和分析既存生产计划管理症结的基础上,推行“单元制产能化”生产计划管理势在必行。
3.1 “单元制产能化”生产计划管理的内涵
“单元制产能化”生产计划管理的内涵:以单元为单位,以产能排计划,以星期为周期。“单元制产能化”生产计划管理的核心:以产能排计划。
以单元为单位,强调单元计划管理。即改变以往只考虑单一工段月产量,忽略每台机床、每道工序具体计划和责任的做法,将生产计划明确到每个单元,也就是最小的作业单元。以产能排计划,强调日产能兑现。即改变以往将生产计划平均分摊至每个月和每一天的方式,根据订单数量和交货日期要求,按单元日产能排计划,非必要不加班。必要时实施生产调整或工艺调整,保证计划兑现。以星期为周期,强调周计划。即改变以往不论工作量多少均按一个月的生产周期排计划的模式,考虑到上下工序来料及物流的影响,将计划适宜地密集或分散分布在一个月中的几个星期。
3.2 “单元制产能化”生产计划管理模式的实现
1)广泛宣传,转变观念。实行“单元制产能化”生产计划管理模式,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充分利用工作日,保障员工休息、休假。然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对此存在各方面的质疑,如可行性、经济性、效益性等,这是企业首先必须攻克的难题。因此,要实行“单元制产能化”生产计划管理模式,首先要将转变员工观念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使员工转变观念。如针对不同人群分类召开会议,宣传实行“单元制产能化”生产计划管理模式的背景、意义、实施方式等,让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其益处,从内心接受改革。2)找准症结,制定对策。既存生产计划管理的症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产管理理念落后。生产管理人员企业效益意识不强,对制造成本认识程度不够,全要素生产率概念不清。二是生产计划制定粗放,缺乏科学性和经济性。三是生产计划执行不力,执行不下去的情况时常有之。生产管理人员的认识停留在工作计划节点概念上,生产效率低下。认为,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对策以确定具体的改进流程。如所在单位制定的《单元制产能化管理办法》,突出了生产计划的制定、审批、实施、检查,以及沟通、物流、异常响应、目视化、奖惩等各环节管理,使“单元制产能化”生产计划管理程序化。
4 “单元制产能化”生产计划管理的实施效果
据统计,2015年,所在单位承担的机车及配件生产任务,比2013年和2014年略有增加。实行“单元制产能化”生产计划管理后,生产经营管理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4.1 员工休息休假权利得到了保障
统计数据表明,除设备故障和上下工序生产影响外,节假日员工基本实现了正常休息。2015年全年员工平均休息时间比2014年增加了80d。劳动纪律明显好转,员工收入实现了对等。
4.2 生产经营绩效明显提高
一是能源和人工成本大幅度降低,生产效率明显提高。2015年,所在单位耗电量同比减少16万kW·h,节省电费11万元;节假日加班情况减少,加班工资、补贴和夜班费比2014年减少近70万元。二是因过劳引起的人身安全和产品质量隐患得到大幅度遏制。全年未发生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产品质量问题。
4.3 精益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单元制产能化”生产计划管理模式是建立在降本增效、精益生产管理理念上的生产计划管理模式,不仅推进了企业科学、规范地安排生产、调动资源,而且对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有成效。所在单位推行的“实行单元制产能化”生产计划管理模式曾获山西省企业管理创新一等奖;中国机械行业协会和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也分别授予本单位“优秀车间”和“精益车间”荣誉称号,这些荣誉见证了“单元制产能化”生产计划管理模式所带来的重大益处。
结束语
“单元制产能化”生产计划管理模式是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和维稳内部环境,实现“双收益”的有效举措,其管理思维,不仅适用于企业加工车间,而且对企业整体管理脉络的建立也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国有企业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单元制产能化”生产计划管理思维改革企業生产计划或经营计划是必行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秀芬,马明辉,张平.价值管理、流程再造与绩效管理——制造业企业管理技术整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2] 俞鲲,杨建军.推拉结合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方法的应用研究[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12(2):40-45.
[3] 雅各布斯FR,蔡斯RB.运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