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理想人格 思想研究
刘展旭
摘 要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期具有重要代表地位的哲学家之一,其提出的德育思想体系在西方历史上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提出针对不同的等级应培养其智慧、勇敢以及节制的美德,这些对于国家正义的想法对现代具有重要的思考意义。
关键词 柏拉图 德育思想 社会秩序 国家正义
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7.069
1 柏拉图德育思想的基础理论是天赋不平等
柏拉图认为,每个人的德性是不一样的,所以这就决定了每个人未来的职业取向和发展成就是不一样的。根据柏拉图的德育思想,特别注重个体才能的差异,他认为只有具备一定才能的人才能从事对应的职业。对此《理想国》中有述,“每个人都必须在国家里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1]
柏拉图将国家的公民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统治者、辅助者、农民以及手艺人。通常情况下,统治者的人才最适合成为统治者,辅助者阶层出生的人才相应地最适合辅助,同理,农民和手艺人的孩子也应当最适合做普通劳动者。这种遗传天赋是代代相传的。虽然柏拉图提出了有时候很有个体的差异出现,但是总体的天赋是基本不变的,从金银等级可以向铁铜等级转变,但是由下至上的转变就比较难了。因此,从人们出生以来,柏拉图已经通过三个等级的明确划分,在不同等级之间建立了一个无形的障碍,要想跨越这个障碍很难。
2 柏拉图德育思想的任务是等级划分及其相应的美德要求
根据柏拉图的理论,在理想国家里,神分别用三种材料做成了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统治者,用金子做成;第二等级人是辅助者即军队人员,用银子做成,负责保卫国家以及国土;第三等级是农民以及手工业从业人员,用铜铁做成,负责生产劳动。在理想的国家结构中这三类等级各司其职共同协调社会秩序,社会秩序完善而充满正义。[2]
2.1 国家统治者的美德要求
柏拉图认为,国家的统治者应当是那些拥有智慧并且具有不断追求智慧的能力的哲学家。统治者对一个国家进行管理与领导,对一个国家的明智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统治者拥有足够的智慧就能够带动整个国家具有智慧。当一个国家依据自然的意愿建立起来的时候,就已经具备智慧的因素,这是因为对于这个国家进行统治的领导者与领导阶级具有足够的智慧,基于此,在柏拉图看来,应当使具有足够智慧的哲学家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国家才会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国家,或者一个国家目前的统治者能够认识到这一问题从而积极地追求智慧,把聪明才智运用到政治管理中去。
2.2 国家的军人的美德要求
在理想国理论里,辅助者就是国家的军人,负责保家卫国。在柏拉图看来,他们应当具有足够的勇敢才能承担起保卫家园的责任。因此勇敢是辅助者最应当具备的品德,有了这一品德,当国家面临危险的时候,他们能够勇敢地站出来,与敌人英勇地战斗或者镇压奴隶的反叛运动。
2.3 国家劳动者的美德要求
在柏拉图看来,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应当具有“节制”的美德。所谓节制就是对于美好以及快乐的不属于自己的过分的东西进行控制的能力。对于这三类不同的等级来说,节制具有不同的内涵,在统治者方面,节制就是应当克制对于物欲的享受,勤俭治国并追求智慧,对于手工业者以及其他人来讲,节制就是要完全服从统治者的管理,以统治者的意愿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在理想国里,需要生产者具有节制的能力,勤俭地做手中的工作,不要干涉不属于自己的事情。
3 柏拉图德育思想以知识作为途径
美德即知识,是柏拉图的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认为美德与知识具有统一性,当人们具有一定知识的同时就会相应地具备一定的美德。
“美德即知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无人有意做恶”,在社会行为中没有谁会愿意做坏事情,出现了这样的事情,是因为他们自身没有意识到这是在作恶;其次,“无知即恶”,没有知识就辨别不出来善与恶有什么区别,因此就存在作恶的可能性,这都是知识缺乏惹的祸;最后,“美德自身就是善”,美德是人类自身的一种内在天性,是人自发的一种行为,没有人进行强迫。
依据苏格拉底的思想,人们都是对善还有很大的期待的,会自然地去追求善,人们做恶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善,对善与恶缺乏正確的判断。因此对善与恶的正确判断对于人们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判断错了人们就是做错的事情。当人们具有正确的知识的时候就不会做恶。
苏格拉底把人们的认知状态分为了两个部分,既“知”与“不知”。针对此,在《美诺篇》中美诺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人们是不会探索他已经知道的东西的,因为他们对这些知识已经了解了,同时人们也不会探索他们不知道的东西,因为他们自身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因此无从探索。苏格拉底没有对美诺提出的两难境地进行很好的解答,因为对于知识的认知状态他只提出了两种,没有第三种状态的出现。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在继承了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同时,很好地解决了美诺两难境地,认为在“知”与“不知”之外还存在第三种状态即“遗忘”。
4柏拉图德育思想中的两种德育过程
4.1 “学习即回忆”思想
作为世界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的哲学理念是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分为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之分,现象世界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肉眼能够看到能够触摸到的世界,但是它们具有虚化性,不够真实,它们是受理念世界的支配的。
很多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都认为人类是由灵魂与肉体两部分共同构成,柏拉图也持这种观点。在《裴多篇》,柏拉图提出了学习即是回忆的理论。灵魂和肉体能够分离开来,单独存在。人类的灵魂,在人类形态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与客观肉体之外,它知道理念世界中的很多内容与现象。之后灵魂和肉体相结合了,人就忘记了以前的知识和记忆中的理念世界。当灵魂融合进肉体之后,就会感受到理念世界中思想的影子的刺激,会逐渐回想去对理念世界的遗忘。基于此,对真理的理解过程并不是对真实现象的体验和感受,而是理念世界的记忆的过程。了解真相就是回忆理念世界中的内容,因此学习过程不是学习外在的东西,而是恢复人类理念世界中已经有的知识。endprint
4.2 “灵魂转向” 思想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灵魂转向”的思想。认为人的灵魂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理性、激情以及欲望。理性是人类灵魂的终极追求产生了人们的智慧与善良;激情是人们遇到不顺的事情的时候发怒的工具,从本质上来讲也是具有一定理性的;欲望则单纯是人们感受金钱带来的物欲快乐。
在《裴德诺篇》中柏拉图通过理性驾驭两匹马来对这三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有一匹挣扎于理念王国的马,体现了激情是理性的源泉,同时另一匹马试图把车驶向现实世界,体现了欲望和理想是截然相反的。因为人类的灵魂会产生这种矛盾,矛盾的产生能够直接导致人类的善良倾向或邪恶倾向,要不就是在理念世界里向善,要不就是在欲望的驱使下向恶。为了向善,灵魂就要进行转向,灵魂应当从欲望的流放地回归到灵魂自身。这种精神转型要求灵魂的各个部分可以互相协调,激情与欲望以理性作为指导,这样就能够产生和谐美好的理想世界。[3]
根据以上分析,在“学习即回忆”理论与“灵魂转向说”思想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习即回忆”理论认为灵魂自产生起就具备美德,只是在遇到肉体的时候忘记了,在一定环境的刺激下,人们终究会回想起来美德知识的;依据灵魂转向说,人类的灵魂既有向善的可能性,也有向恶的可能性,并不一定会向善,只有通过一定的道德教化与教育对灵魂进行正确的转化,才会向善的方向发展。
5 柏拉图德育思想的终极目标是正义的实现
根据柏拉图的思想,理想王国的最终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正义,这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根据三个等级理论,正义的具体内涵就是这三个不同等级的人都具有相应的美德能够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同时相处和谐。当手工业者、军人和统治者各安天命完成自己的事情并且互不干扰的时候,就产生了正义,这个国家就是正义的国家。
所谓不正义的情况就是三个等级中有的等级想突破自己的等级范围,去做超越自己等级之外的事情,就脱离了正义的本性。例如工人出身的手工业者竟然想要做武士就是非着正义的,或者武士阶层的人要突破阶级限制做统治者,都是国家混乱局面的开始,不利于国家的正义。
在波普尔看来,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家体系的构筑过程中,正义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讲,正义就是统治者、辅助者以及手工业者各安天命,严格按照自己的等级内容做好分内的事情,不要企图去做不合自己等级范围的事情,这样国家就是正义的国家。柏拉图的正义与我们现代社会中的正义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正义是一种平等,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善良的人会有好的结果,作恶的行为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现代意义上的正义。但依据柏拉图的理论,人们从出生起就是不平等的,等级秩序从个人出生起就已经决定好了的,统治者的后代依然是统治者,军人的后代依然是军人,劳动者的后代也应当从事劳动生产。从这一意义上分析,柏拉图的理想国理论是维护当时的社会以及国家秩序,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4]
波普尔认为,柏拉图的所谓正义是对统治阶级保护的要求,柏拉图的正义实质上就是等級特权,只有严格按照等级划分来各自行事才是正义的,否则就是非正义与错误的,这是对奴隶时代社会划分的保护,正义这个词本身没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是对于正义的概念的解释,因此柏拉图对国家正义的定义具有深刻的时代局限性,因此对柏拉图的德育观应当辩证地看待。
6 结束语
作为一代哲学大师,柏拉图的德育思想体系完整,联系紧密,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成就,认为人的天赋生下来就是不平等的,据此把社会划分为了三个不同的等级,即统治者、军人与劳动者,不同的等级应当具备不同的美德,当各个等级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互不干涉的时候国家正义就产生了。同时也应当看到这套理论体系是为统治阶段服务的,是为了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保护统治特权与统治阶级的利益,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参考文献
[1] 阮显政.柏拉图德育思想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3):45-46.
[2] 邓婷.柏拉图《理想国》道德教育思想探究[D].西北大学,2014.
[3] 徐敏嘉.柏拉图《理想国》道德教育思想探究[J].山西青年,2016(24).
[4] 甘海霞.柏拉图的德育思想[J].智富时代,2016(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