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言语暴力现象的危害及防治策略探究

品牌
科教导刊
2021年09月30日 08:22

...种肥害表现症状及防治措施

陈珅

摘 要 家庭言语暴力是家庭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阐明了家庭言语暴力现象常见的表现形式以及其可能导致的各方面的危害,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消除家庭言语暴力现象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言语暴力 家庭教育 非暴力沟通

中图分类号:D66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7.071

近年来,家庭暴力问题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武力胁迫等手段侵犯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致使其肉體和精神造成一定程度损害的暴力行为。[1]家庭暴力按形式可以分为肢体暴力、言语暴力、冷暴力。[2]肢体暴力由于其表现形式直接,并且会造成外显的后果,因而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当前国内外关于家庭暴力的研究多集中在肢体暴力方面。而言语暴力与冷暴力造成的远期恶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往往成为人们所忽视的对象。

其实,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关注并谈论“言语暴力”这个话题,只不过他们的关注点一直聚焦在学校教育中的言语暴力现象上,曾有很多媒体报导过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向,严重的言语暴力行为甚至还会危及学生的生命安全。许多地方的教育部门还专门为此制定了禁止校园言语暴力的一系列法规,很多中小学也整理出了一些“教育禁语”,以此来防范校园中的言语暴力行为。但是家庭中的言语暴力,其普遍程度不亚于校园中的言语暴力现象,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由于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的影响,认为父母责骂孩子,既是父母的权利,也是父母应尽的教育义务,外人也无权干涉。(2)父母有一些错误的教育理念,有些父母认为“打是亲,骂是爱”,错误地把“教育”与“体罚责骂”划上等号,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体现出他对孩子的关心与教育,若不打不骂就是对孩子的放任不管或溺爱。(3)父母没有意识到暴力言语的杀伤力,认为责骂孩子的方式要比体罚孩子文明的多,骂两句作为对孩子犯错的惩罚,并不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4)孩子被责骂后,一般只会默默忍受,不会向外人诉说。

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孩子尤其在意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同时,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是脆弱和微妙的,来自父母的伤害会对孩子关于自己、他人和环境的信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父母的言语暴力,对儿童的情绪和幸福感的伤害是长期性的, 即使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1家庭言语暴力的表现形式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言语暴力是一种“精神虐待”,在家庭中,它有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1.1贴标签

只要是孩子稍微一做错事情,不分青红皂白,就用“笨蛋”“累赘”“一事无成”“废物”等标签性的字眼来呵斥责骂孩子。比如:“笨蛋,没用的东西!”“这点儿小事儿都办不好,你真是个废物!”“你简直是个废物/饭桶/白痴!”

1.2恐吓威胁

用言语进行威胁,来逼迫孩子服从自己的命令或惩罚孩子。 常见的话语有:“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便好了。”“揍死你!”“你竟然做出这种事儿,我不要你了!”“做不完功课,不许吃饭!不许睡觉!”

1.3讽刺挖苦

在孩子失败时,用讽刺的语气评价孩子,或通过把孩子与他人进行比较,挖苦孩子的缺点。常见的话语有:“都是一样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别人呢?”“我还以为你有多大本事,你看你做的好事儿!”“我就知道你不行!”“你可真行/真不简单/真厉害!(用其反语义)”“你要是能考上大学/重点班/研究生,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1.4 抱怨哀求

用哀求、无奈的语气,从侧面否认、贬低孩子。常见的话语有:“我的小少爷,求求您不要这么做好吗?”“求你让我们省点心好不好?”“求你动动脑子行不行?我实在是教不会你了!”

2 家庭言语暴力的危害

研究表明,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以言语暴力的发生率最高,[3]且对受害者带来的痛苦和影响更大。特别是作为孩子最信任与依赖的人——父母,对孩子进行言语暴力攻击,会给孩子的各个方面带来严重的影响。佛山市妇联曾公布过一份《佛山市少年儿童家庭暴力专题报告》,通过对5000个“90 后”孩子和家长问卷调查显示:孩子们最害怕的不是父母与师长的拳脚,而是“言语暴力”,一句“很笨”“累赘”比任何惩罚都让孩子们更恐慌。[4]大量的研究表明,家庭暴力对孩子将来的情绪、行为问题产生影响。

2.1 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研究发现,孩子若长期处于家庭言语暴力环境下,其言语能力和运动技能的发展都会滞后于正常儿童;言语暴力会使得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以致产生多种学习问题。

2.2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父母的言语暴力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使他们有很强的不安全感,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会不断地蔓延扩散,使他们不相信外部世界,长大后觉得这个社会是冷漠与恶毒的,容易对他人产生敌对心理、对社会产生排斥心理,人际交往困难。中国学者研究发现,青少年犯罪与童年时期遭受语言暴力之间有强烈的联系。

2.3 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儿童长期生活在家庭言语暴力的环境中,成年后抑郁症的患病率增高,并且出现以下行为的几率将大大增加:情绪波动大、自我否定、怀疑;不能清晰表达自己需求、逃避责任、缺乏同理心、暴虐、神经质;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等等。家庭言语暴力的影响远不止此,它甚至会造成受害者生理上的改变,日本学者在2010年曾做过一项研究,结果发现,长期受到言语暴力的孩子,其大脑中与语言、记忆有关脑区的发育相对迟缓,并且他们的大脑容量要小于正常的儿童,严重受到言语暴力伤害的儿童,脑部甚至会停止发育。

2.4 代际影响

根据“暴力循环”理论,当孩子目睹和亲历过家庭暴力后,会不自觉地习得这种行为方式,他们看到父母可以通过辱骂他们来宣泄愤怒的情绪,日后他们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释放怒火,这种家庭言语暴力模式会代代相传,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人际交往、学习、行为问题。endprint

3 家庭言语暴力的防治策略

3.1 父母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孩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用兵之道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适用。家长应学习一些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的心理、行为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一方面能够及时地为孩子提供更好的针对性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家长理解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行为。比如: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4~7岁的孩子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都很快,他们开始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家庭范围以外,他们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因此,他们会经常询问父母“为什么?”并且喜欢拆卸、破坏一些小东西。如果家长能够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知道此时孩子的探索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对他们不横加阻挠,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自由地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并认真地对待他们提出的各类问题,那么,孩子就会发展出主动性,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若与之相反,父母对孩子的行为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动辄打骂,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探索行为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愚蠢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不招人喜欢的,从而导致孩子内心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并且这种消极的感受会持续存在,以至于影响到孩子将来的发展。

对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可以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这种理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父母平息一些愤怒的情绪,对自己情绪的控制与调节是防治言语暴力的有效手段。人在激动的情绪状态下,容易丧失理智,以致口不择言。而在平静的情绪状态下,可以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交流,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而避免言语暴力。

3.2 父母应转变观念,尊重孩子

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自己给予了孩子生命,因此孩子就像自己的的财物一样,自己可以随意支配。在这样的理念下,父母处于一种统治者的地位,当孩子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时,就会被愤怒的情绪所控制,从而引发家庭暴力。因此,应该让父母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虽然孩子是父母带到这个世界上并悉心抚养成人,但他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个体,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有自己的发展方向,有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家长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做到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沟通交流,防止家庭言语暴力的产生。

3.3 父母应学习一些语言沟通技巧,帮助孩子

一些家长认为,当与孩子起冲突时,只能以“暴力”方式解决,如若不然,就是对孩子的放纵与迁就。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在惩罚与放纵之间还有很多条能够完美解决问题的道路,“非暴力沟通”就是其中的一种。“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这种沟通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冲突与争端,也能够帮我们完成自我沟通、理解他人、感受彼此之间的关爱和尊重。家长通过对这种沟通方式的学习,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沟通素养,形成一种新的沟通的意识,还可以在应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这种沟通方式教授给孩子。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包括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个要素。具体地讲就是:首先,要留意发生的事情——观察,要点是清楚表达出观察结果,而不加判断或评价。然后是表达感受,如害怕、高兴、愤怒等等。接着表明是哪些需要导致了这些感受。最后,提出具体请求。[5]比如:妈妈看到孩子把很多双脏袜子扔在客厅的地上,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她可以这样说:“我看到你把四双脏袜子扔在地板上,我有点儿生气,因为我很在意客厅的卫生,我希望家里是干净整洁的,你能不能把地上的脏袜子拾起来,放进脏衣篮中,或者自己洗一下,晾起来?”借助于这四个要素,父母可以客观、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请求,同时也可以借助种模式去倾听孩子的表达,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他们的需要和请求。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在避免言语暴力的情况下,有效解决家庭中的各种问题。

3.4 呼吁全社会关注家庭言语暴力的现象,保护孩子

教育部门、高校应关注家庭的言语暴力现象,定期为父母举办一些讲座,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对父母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与培训,比如:教授父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以及有效的亲子沟通的实用技巧。社区可以成立一些反家庭言语暴力的社团,定期组织父母参加活动,一方面让他们交流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分享有效沟通的心得与经验,另一方面可以相互倾诉家庭事务中的烦心事儿,以此释放心中的负性情绪,相互支持安慰以化解心结,消极情绪的定期释放可以有效减少家庭中的言语暴力的发生。同时,国家可以成立专门的机构应对家庭言语暴力的问题,主动倾听儿童的声音,让他们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当受到家庭言语暴力的伤害时,可以没有任何顾虑地向社会有关机构寻求帮助和保护。

参考文献

[1] 潘春妮,李红,何琳琳.家庭暴力与子女的人格障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1):130-132.

[2] 李芷若,张凡,何先友,等.家庭暴力与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101-105.

[3] 曹玉萍,张亚林,杨世昌,等.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及其相关因素的比較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28-30.

[4] 曹林.家庭言语暴力不能成教育死角.教育论坛,2010.7.

[5] 张安妮.非暴力沟通.现代世界警察,2017.1:106-109.endprint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家庭 调查 生活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