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双创共建区域创新生态链

品牌
创新科技
2021年11月10日 19:02

龙岗深入构建创新全生态链体系

赵亮

[摘 要] 面临域内发展突出的资源环境承载矛盾,区域不均衡发展、要素资源错配等问题,开展跨区域协同是高效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创新要素整合已进入跨区域协调联动时代。以西安、深圳为例,通过构建跨两地的双城孵化平台,能更好地服务两地的双创企业。

[关键词] 区域协同创新;创新生态链;双城双创

[中图分类号] F1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6-54-2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Two Cities to Jointly Constructing Regional Innovation Ecological Chain

Zhao Liang

(Shaanxi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Xi'an Shanxi 710054)

Abstract: Fac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and the problems of uneven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s and the wrong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cross-regional collaboration is a necessary way to achieve efficient productivity. For example, Xi'an and Shenzhen established joint incubationcross two cities, which can better serve for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nterprises in the two cities.

Key words: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novation ecological chain,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two cities

1 創新要素整合已进入跨区域协调联动时代

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活动有效的开展需要有创新服务体系的支撑、创新资源要素的利用和创新的环境保障。对于那些仅依靠自身力量难以高效进行创新活动的创新主体,通过协同、组织、整合不同种类的服务不仅可以实现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质量获得科技创新资源,而且可以以更优的效率和更高的水平利用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当前的创新是开放、协同的创新,必须要有区域视野和合作意识,才能在全球化的创新大潮中赢得先机。当各地越来越面临资源环境超载严重的矛盾、区域不均衡发展、要素资源错配等问题,开展跨区域协同既是区域发展的实现方法,更是高效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如果说“一带一路”建设,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那么开展区域协同就是以跨区域为载体,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区域创新发展。国家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也是要通过优势互补、激活区域要素资源、互利共赢,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科学持续协同发展的道路。新时期,创新要素整合已进入跨区域协调联动时代。

在实践中,以西安、深圳为例,西安本地的创业团队纷纷在深圳设立供应链团队以充分利用深圳的世界级制造中心地位和强大的制造供应链产业集群服务能力。深圳、西安是国家建设“一带一路”依托的重要支点城市[1],结合两地的产业互动和创新要素的快速融合,通过构建两地产业园的双城孵化平台,能更好的服务两地的双创企业。为此,通过开展双城共建,实施双城双创,两地携手共建跨区域全链条综合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实现“要素融合、功能互补、创孵联动、园区支撑、产业协同”[2],将更好的为两地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助力。

2 深圳、西安双城双创协同联动优势

西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城市。西部地区唯一入选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试验城市,根据国务院关于《西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的批复》要求[3],正在实施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为目标,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为主攻方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区、西部具有较强带动力和重要影响力的创新高地以及“一带一路”创新中心,全面创新驱动和全面深化改革双引擎的创新改革试验工作。西安也是国家重要的国防科技产业基地,西安地区有涵盖航空、航天、兵器、船舶、军工电子、核工业行业的国防工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近二百家;各类军工科技人员10多万人[4];域内产业布局相对集中、军工体系完备、重点产业领先,科研实力、人才优势明显、持续发展力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潜力[5]。国防科技工业具有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等显著特点,且大多数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高端性要求全方位统筹科技资源,实现资源要素的最优化配置。军民信息不对称,产业资金缺位和配套服务严重制约着军民融合企业的创新发展。

结合深圳、西安两地区位资源优势,通过双城共建,打造双城共享创新平台[6],培育引导创新要素和创新企业在区域间高效流动,为双创企业提供寻找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资源配置方案的平台,将能更好的优化并完善两地跨区域综合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破解两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释放强大的创新发展动能。endprint

3 双城联动孵化实施建议

第一,两地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开展“两地创新共同体”建设工作。明确“一个平台、两个城市、多个支点,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布局思路;确定“要素融合、功能互补、创孵联动、园区支撑、产业协同”的功能定位,依托“协作园”作为在深圳、西安双城联动的孵化、转化、产业化空间和载体;开展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共建和运营服务。形成跨区域间创新、产业联动机制,实现本地创新,区域交换,面向国内国际市场。

第二,创新产业一体化是两地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如何形成相互衔接的产业发展链条,完善产业配套是关键。在双城联动创新中,逐步探索对接产业规划,突破限制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重塑制度保障,以期实现科学长效的机制,真正实现1加1大于2的效果。

第三,建議设立“深圳-西安双城双创”协同发展办公室,以统一的园区孵化平台为创新协同的“试验田”先行先试。借“深圳东进”战略实施东风,龙岗全链条综合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已基本成型的优势;以及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吸纳整合西安及全国范围内兵器工业科技资源,打造军民融合型产业示范区,形成突出兵器优势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的战略机遇。促成两地产业互动和创新要素快速融合,协同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第四,借鉴深圳龙岗“创新创业直通车”模式,着眼两地跨区域开展创新合作,实现西安经开区与深圳龙岗的项目、人才、资本、资讯的“四个直通”。精心打造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信息共享、创新服务、创业孵化的区域化、专业化创新服务综合体,成为两地创新合作的“2.0升级版”。

第五,建议实施“科技服务合伙人计划”,将各类创新资源视作合伙人,创新合作机制。通过源于双创企业以及企业网络多方的合作,开放观点碰撞的“开放式创新”,聚集军民融合创新服务人才,依托两地统一孵化平台,加速协同创新的实体内容落地。

第六,建议打造实施大企业可借力的创新生态系统。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正在借力科创中心的创新生态系统,以形成自身由内而外的创新。通过与创新生态环境中的协作创新者进行各类协作活动,包括技术转移、授权协议,以项目为基础的合作、联合投资、并购等;通过融合小型创新公司,获得先锋的技术,完成大企业内部的有机创新。

第七,建议实施数字化整合园区服务,开启新型智慧园区建设。分享经济本质是资源重新合理配置以达到利用最大化的目的。通过数字化整合双城双创园区各类资源设施,应用新的信息技术与智能服务不仅能带来规模效应提高服务水平,还能通过统一平台的技术界面整合园区所有服务,实现综合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数字化。

参考文献:

[1] 深圳市开放创新课题组.关于深圳开放创新的几点思考[J].当代世界,2016(4):73-75.

[2] 凤飞伟.深圳龙岗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全面创新[N].南方日报,2016-6-15(9).

[3] 谢静.解码创新:“创时代”的深圳样本[N].深圳商报,2015-3-12(2).

[4] 中国经济网.扎根供应链腹地京东JD+孵化器完成京深双城布局[EB/OL].http://www.techweb.com.cn/news/2168020.shtml,2015-06-26.

[5] 杨耀青.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区[N].西安日报,2016-7-5(6).

[6] 吕佩.扬州软件园众创空间启动运营,打造双城共享创新平台[EB/OL].http://www.sootoo.com/content/661711.shtml,2016-3-11.endprint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两地 先锋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