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资源环境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品牌
科技资讯
2022年02月06日 22:52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用学科交叉办测绘学科

刘潇

摘 要:对近年来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分析。紧紧围绕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创新性地提出了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改进思路,如加强学院学科顶层设计,凝练和优化学科方向,优化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注重培养环节与培养质量,合理调整人才培养规模。最后展示了工作成效。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教育 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b)-0242-02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近5年来年平均研究生培养规模约千人,学生类别含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国际留学生及工程硕士;每年毕业生近300人。

学院宗旨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资源环境相关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拥护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系统掌握学科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地理信息系统、遥感、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

深化研究生培养,应该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1],以提高培养质量为主线,以创新招生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导师队伍管理、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和收费奖助体系为着力点,突出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2-3]。该文探讨了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展示了工作成效。

1 学位点专业与师资情况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是集理、工、管学科专业交融发展的综合性学院。学院涵盖测绘科学与技术类、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公共管理类4个专业类,拥有或共享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4个博士后流动站,有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211工程”建设学科1个、“985工程”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湖北省优势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共享)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与基地5个。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19人,其中教授46人,副教授49人,博导35人。有院士(外聘)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国家万人计划1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领军人才2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进计划1人、国家优青1人、国家青拔1人、国家青千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6人。

2 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中,地理学排名全国第四(QS排名连续几年进入全球100~150区段),环境科学与工程排名第十四,参与的测绘科学与技术和公共管理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三,但是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存在极大的隐忧,后劲不足,突出問题如下:(1)学院学科门类多、优势明显,但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不够,学科新的增长点还有所欠缺。国字号学科带头人缺乏,导师队伍年龄偏大,“四青”人才的数量与学科发展需求有较大的差距。(2)学院承担建设的学科点多,为学校学科建设的贡献大,但博士招生计划数量短缺并且逐年萎缩,制约了学科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人才的储备,影响学科的长足发展乃至学院的稳定与和谐。(3)研究生培养中教学内容主要在前沿性、实践性方面还有不足。教学方式上教学互动总体还有欠缺,在线课程亟待建设。(4)留学生数量还有所缺乏,全英文课程数量不够,国际化办学水平亟待提高。(5)优秀博士论文与硕士论文的数量较少。

3 改进的思路

(1)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强学院学科顶层设计,落实国家即将实施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落实学校的测绘科学与技术的“世界一流学科创建计划”、地理学的“基础学科振兴行动计划”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的“新兴与交叉学科培育计划”;进一步整合院内外各种资源,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努力抢占学术制高点。

(2)通过“诊断式”评估,凝练和优化学科方向,确定相应的学科方向负责人和团队,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并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国际伙伴关系。在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力求取得新突破,在可比指标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优势学科跻身国际一流;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作为重要参考,提升SCI论文数量和质量。

(3)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进一步发挥学科专家组、导师在对考生学术水平、品德及专业发展潜力考核中的作用,加大招生宣传、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同时希望研究生院在计划分配时考虑学院承担多个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求和质量的实际情况,加大支持力度。

(4)注重培养环节与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形成模块化、层次性课程体系结构,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课程设置注重强调课程间的逻辑联系,形成以不同学科方向为指引的课程体系。积极建设一批在线课程,实行研究生毕业论文导师负责制,提高研究生毕业论文水平。

(5)合理调整人才培养规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开展本、硕、博贯通式培养试点,建设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注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体系的层次性和衔接。本科课程强调学科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硕士研究生课程强调新理论和新技术,博士生课程强调学科前沿和文献综述能力的培养。

强化学术科研训练与原创性研究,开展多形式和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博士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全球责任意识与领导能力,不断提升研究生对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率。

在学术性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分别建立研究创新学分和实践创新学分,争取建设3~5门高质量的学科通开课,出版研究生教材5~8部,建设2~3个研究生实习基地,加强研究生的国际交流,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科研成果不断增加,并在全国及国际上获奖有所增加。

4 工作成效

(1)学生科研创新成果突出。

博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结题5项,研究生学术创新奖特等奖1人、一等奖2人、二等奖5人,创新奖获奖人数在学校名列第一;本年度研究生发表SCI论文73篇,其中二区以上26篇,获发明专利14项;热点论文2篇。

(2)对外交流。

博士课程请外籍教师参与上课,取得较好效果。2016年资环学院公派留学联合培养博士4人;攻读博士学位4人。高水平国际会议作报告学生7人。博士生刘欣鑫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XXlll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获得本次会议唯一的青年论坛最佳论文奖(Youth Forum Best Paper Award)。

(3)学风建设。

弘扬优良的学风,努力营造学院文化氛围;大力加强学风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报告和文化讲座,不断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016年,該院共有7名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2名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获得“王之卓创新人才奖”,1名硕士研究生获得“陈永龄院士优秀学生科技创新奖学金”,2名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获得“光华奖学金”,1名硕士研究生获得“雷军奖学金”,1名博士研究生获得“夏坚白测绘事业创业与科技创新奖”,1名博士研究生获得“于刚·宋晓奖学金”,1名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获得“中海达奖学金”,1名博士研究生获得“龙江测绘奖学金”。

(4)课程建设。

获批立项建设一级学科通开课1项、专业必修课2项。

参考文献

[1] 吴文刚,周光礼.模仿与创新: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百年回顾[J].高等教育研究,2014(10):46-51.

[2] 高益民.日本创新人才培养战略中的实践取向——以研究生教育政策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2(12):81-85.

[3] 廖文武,廖炳华,刘文.拓展内涵优化结构深化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转型期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5):25-29.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硕士 文章 学科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