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机械原理》课程考试改革初探

品牌
科技视界
2022年03月07日 15:31

流体机械原理课件讲解.ppt

朱崎峰 曾静伟

【摘 要】本文以《流體机械原理》课程为例,分析了现有的考试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课程考试方式,并对其进行探讨和试行,新考试方式效果良好。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猎取知识的能力远比知识的纯积累更重要,理性对待成绩,正确对待考试。

【关键词】课程考试;流体机械原理;高校;考试制度

Examination Reform of the “fluid mechanical principles”

ZHU Qi-feng1,2 ZENG Jing-wei

(1.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Power Engineerin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China;

2.New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Henan Frestech Electrical Co., Ltd., Xinxiang, 453002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fluid mechanics principle” course as an example,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examination method; put forward a new course examination method, discuss and trial it, the new test method works well. The students fully aware of the ability to hunt knowledg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pur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treat the results and exam rationally.

【Key words】Curriculum examination; Fluid mechanics principle; University; Examination system

0 引言

法国教育家斯朗格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们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1]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一个实验,可以有不同的实验方案;一份成绩,可以有不同的组成部分和内涵。“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一锤定音”的考试方式已经不适应现有的高校教育体制,不符合现在高等教育的现状和目的。高等教育的目的除传授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优良素质。每位教师应当全面的看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 本门课程教学的内容和目的

《流体机械原理》是我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其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离心式和轴流式压缩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气体在压缩机中流动的基本方程和基本概念、能量损失的机理及分析、叶轮和固定元件、压缩机的流动相似、压缩机的性能曲线与调节等。实际气体和三元流动作为学生自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专业基础知识;第二个层次是引导学生学到专业知识背后具有的共性的东西,即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层次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能够脚踏实地地从小的改进做起。

2 现行考试方式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课程考试方式完全机械式的按照学校规定的考试方式进行考试,没有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在学校考试制度允许范围内,制定有针对性的考试方式。现行考试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把握不到位

《流体机械原理》是我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有其自身的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本门课程也作为其他专业的选修课课程,其教学目标和内容也会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是考试还是一样,局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未明确区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没有突出本门课程的特色、性质和专业特点。

2.2 考试方式单一

考试方式完全按照学校的最低要求进行,主要有开卷、闭卷和考查三种考试方式,大部分采用闭卷方式考试,且试题都有标准答案,重视知识点的识记,死记硬背的东西比较多。

2.3 考试内容不够全面

我校针对课程考试制定相关的制度,进行试点改革,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不科学的地方。按照我校的考试制度要求,课程总评成绩包含有平时成绩、过程考核成绩和结课考试成绩三部分。考试内容比较单一,千篇一律,不够全面。平时成绩基本是点名的成绩;过程考核成绩基本就是平时作业,有实验的加上实验报告;结课考试成绩就是卷面成绩。没有完全领会学校政策的真正目的,存在形式化,考试内容不够全面,不能完全反应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成绩。

2.4 考试题型和难度设置不合理

考试题型设置上比较单一,比较侧重考试识记性的知识点,每道题都有标准答案;考核学生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题型比较少。试题难度区分度小,为兼顾大多数学生,考试试题难度普遍偏低。试题题型和难度的设置,导致学生突击学习的比较多,临阵磨枪,靠死记硬背过关,并未真正掌握理解专业知识的内涵,大多数学生还处在本门课程教学目的的第一个层面上。

3 新考试方式的探讨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基于《流体机械原理》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对本门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探索和讨论。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和性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并试运行。

3.1 明确考试目的,端正考试态度

课程考试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考察教师教书育人效果、学生学习状态的有效方式。对于高校的课程考试来说,考试的目的主要是检测对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了解教师教学质量,为学生查找不足,为教师改进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明确考试目的有助于学生端正考试态度,理性对待考试成绩,诚信考试,将考试作为展示自己掌握知识的平台,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认真考试,合理取得应得的分数。

3.2 考试题型的合理设置

一般专业课程考试的题型多是:填空、简答、问答、选择、判断等方式,都有标准答案,本课程针对不同的专业和课程修读属性制定不同的考试题型。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试提醒改革如下:作为专业必修课,题型分为填空、判断、简答、计算题、思考性问题、加分题,总分不能超过满分100分;对于专业选修课,题型分为填空、判断、简答、计算题和选做题,总分不能超过满分100分。

3.3 考试内容和方式多元化

3.3.1 结课考试成绩

本门课程针对第一、第二层面的教学目的,结课考试采用试卷答题的考试方式,试题题型根据不同的专业性质和教学大纲要求有所不同。专业必修课试题有思考型题目和加分题,理解性的题目偏多,难度难易结合,主要采用闭卷考试方式。专业选修课有选做题目,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分为开卷和闭卷两种考试方式,侧重实际应用的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思考性的题目较多,采用开卷考试;侧重了解的专业的培养方案要求的,多为知识性考核,采用闭卷方式。

3.3.2 平时成绩

平時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出勤率和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分数,同时提供同等效力的方式可以弥补平时成绩(比如可以抵一次出勤或者一次回答问题)。例如:方式一,提供请假条和本次课程(下转第88页)(上接第89页)内容相关的预习报告;方式二,提供请假条和课后自学报告;方式三,对于没有请假条的,可以自选自学内容的章节,并形成自学课件在课堂上与全班同学分享。

3.3.3 过程考核成绩

过程考核成绩,除了作业和实验报告外,增加小论文的撰写,小论文部分的成绩增加了口试成绩即小论文答辩的成绩,考查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心理素质、仪表风度和个性特征等方面。还有其他同等效力的方式弥补过程考试的成绩(比如,可以抵一次作业一份实验报告或者一篇小论文)。例如:方式一,成果报告,根据所学内容形成成果报告,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创新想法并形成文字;方式二,作品展示,根据所学内容,动手操作形成创新作品;方式三,根据本课程所学申报大学生系列竞赛,并通过至少校级选拔的;方式四,其他任课教师认可的方式并有实证材料。

采用多样的考试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4 考试成绩组成比例合理调整

按照学校考试制度的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专业性质特点,尽量避免靠死记硬背和突击取得成绩的情况,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更好的适应社会。本课程的考试成绩组成比例设定为:结课考试成绩占比50%;平时成绩占比10%;过程考核成绩占比40%。

3.5 因材施教,注意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

解放学生,“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给予学生创造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的机会”[2]。不同学生的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有的学生比较喜欢思考;有的喜欢动手实操;有的喜欢理论分析;而有的学生就是比较偏向识记性知识的掌握。根据本门课程教学的三个层面的要求,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本门课程的考试方式上采用多种方式评估学生的平时成绩和过程考核成绩,并提供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的考试方式(参照3.4的内容),尽量兼顾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4 结语

通过对本课程考试方式现状的分析和对新的考试方式的改革探讨和试行,新的考试方式得到多数学生的认可,考试效果反馈良好。通过课程考试改革使学生意识到大学考试注重的是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高校培养的新一代大学生猎取知识的能力远比知识的纯积累更重要,引导学生与社会和企业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高娃,杜元虎,等.高校考试制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5):43-45.

[2]孙永清,石萍萍,徐新宇.浅析当前高校考试制度改革[J].科技资讯,2009(35):238.

[责任编辑:朱丽娜]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东西 考试 方式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