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孔注药机
裴郁
[摘 要]随着社会对林业的重视,造林面积不断扩大,其中常绿树纯林面积增加幅度最大,常绿树食叶害虫的发生也随之日益严重,其中又以春尺蠖危害更为突出,由于该虫具有繁殖量大、易爆发成灾的特点,会将树木叶片在很短时间内吃光,形成“夏树冬景”。严重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制约林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挥。
[关键词]常绿树;打孔注药;防治蛀干害虫
中图分类号:TU3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5-0332-01
引言
为有效防治常绿树蛀干害虫和食叶害虫,向树干注入内吸药液,利用农药在植物体内传导杀死害虫。试验结果表明,树干打孔注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可节约防治成本,不污染环境,是常绿树蛀干害虫和食叶害虫除治的理想方法。
1 专业防治队的组建及优点
1.1 专业防治队的组建
由镇林业站抽调有文化、责任心强的劳动力。根据操作熟练情况,按每台打孔机配置3-5台树干注射机。防治前由森防技术人员及时讲解,演示药械的操作、维修、保养和农药的配制。为保证用药效果,农药由森防站统一提供。专业队提供勞动力,采取与村组签订防治协议。劳动报酬与防治的树木及效果挂钩。
1.2 专业防治的优点
(1)专业防治人员固定。经过技术培训。技术经验优于分散的群众防治综合效率高;
(2)由于签订防治协议,责任心强;
(3)有技术人员现场指导;
因此在农药配制、药械使用与劳动力配置上科学合理,有利于降低防治成本。四是防治期整齐,漏防少,效果好。这是分散防治无法做到的。
2 打孔注射的技术原理及优点
2.1 作用机理
内吸性药物进入树体内能随树体内水分运动向上运输,即从根部向侧枝、顶梢、叶片传输、扩散、留存和发生代谢,到达叶片的药剂又能随下行液经韧皮部筛管转向根部。打孔注药技术就是利用树干自身的这种物质传输扩散能力,把注入的药液快速输送到树体各部,从而达到防病治虫的目的。
2.2 技术特点
打孔注药防治尺蠖是植物体内施药技术,与传统的外部用药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2.2.1 药液利用率高
注药法与喷施法相比,将药液全部送入树体内被吸收利用。避免了因风刮、日晒雨淋而造成的无效浪费,而是注药法比常规法节约农药30%以上。
2.2.2 使用范围广
注药法不仅可以在大面积片林使用,而且可在因树体高大、交通阻碍等不便采取其它有效防治措施的林分中使用,弥补了在防治中存在死角的缺憾。
2.2.3 防治效果好
对春尺蠖的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并可兼防刺吸式口器害虫,且药效一般在30日左右。
2.2.4 保护环境无污染
因为药液全部注入树体,减少了农药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减少了农药对其他动、植物的直接接触,有利于保护春尺蠖的天敌和有益生物。
2.3 操作步骤
2.3.1 钻孔
在树干基部打孔,可使用背负式打孔注药机,简便省工,提高了速度和质量。
2.3.2 注药
将配兑好的药液装入高压树干注射机内或玻璃注射器内,再注入树干上的孔眼。
2.4 技术要点
2.4.1 钻孔部位及方式
于地面35~55cm的树干上钻孔,孔口略向上倾斜,与水平面夹角40~55°为宜,随树径增大而增大。2孔以上者,孔与孔的分布要错开,不要在同一面,也不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2.4.2 孔眼大小及深度
孔眼直径一般在0.8~1cm,深度一般在4~6cm为好。要按照不同树龄和树种确定孔眼大小和深浅,正确情况下,树龄小、干径小的树木孔眼宜小而浅,反之则大而深些;孔眼在2个月左右即可愈合。
2.4.3 注孔数量及注药量
注孔数量根据树干直径大小而定,以杨成片林木为例,干径小于10cm者不宜打孔,10~14cm打1个孔,14~20cm打2个孔,20~30cm打3个孔,30cm以上打4~5个孔。注药量根据树体大小、虫口密度和药剂纯度而定,一般1cm胸径用原药1~1.5mL,可稀释1~3倍液注射。
2.4.4 药剂选择及注药适期
注射用药最好是内吸剂,便于传导,并可减少药剂对植物的药害,同时选择的药剂应为中性或酸性,慎用碱性,因为碱性物质在树体木质部不易传导。经使用对比,40%氧乐果乳油、20%吡虫啉乳油,防治效果极佳。注药适期在春尺蠖孵化至2龄前注药最佳。
2.4.5 防治效果检验
注药后5~7d初见成效,要及时跟踪观察,10~13d成效显著,如无效果,应检查所有药品质量,所注射液的剂量和孔眼封闭是否符合标准,否则可利用孔眼重新注药。
3 结果与分析
通过树木解析验证实际防治效果,与试验统计结果无差异(在另外的不同时期防治试验中观察到,树干打孔注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用SPSS软件对不同剂量和不同药剂的主效应及其交互效应进行多元方差分析,浓度主效应对杀虫效果在α=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概率Sig=0.153;不同药剂主效应对杀虫效果在α=0.05水平上差异显著,概率Sig=0.000;在α=0.01水平上也达到极显著,Sig=0.000;剂量和药剂交互效应对杀虫效果在α=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Sig=0.982。
3.1 不同药剂的杀虫效果
与对照比,3种药剂对光肩星天牛都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由以上SPSS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并且不同药剂防治效果差异极显著。其中3%高效苯氧威的杀虫效果最好,分别是5%吡虫啉乳油原液的1.07倍,是45%杀螟硫磷的1.32倍。所以3%高效苯氧威在3种药剂中应作为首选树干注射药剂,对蛀干害虫致死率达到82.97%。
3.2 不同剂量的杀虫效果
由以上SPSS方差分析结果可知,每种农药不同剂量对光肩星天牛的防治作用无显著差异,所以对于每一种农药最好采用最低剂量,以降低成本。
3.3 封闭孔眼
用泥巴或其他粘性物质及时封闭注药后的孔眼,防止药液流出。封口时要注意封严,否则进水易造成腐烂。
4 结语
为更好减轻灾情,降低虫口,消灭害虫,根据蛀干害虫生活史,建议在蛀干害虫出现期(7月初-8月中旬)定期用(10-15日)各喷药一次,以杀成虫为主。兼用杀卵药,加入防病药进行大规模综合防治,可使蛀干害虫口大大降低,减少害虫带来的损失,并降低到最低点,如果能做到各单位加大防治力度,同步进行防治,会在不远的将来,制约常绿树发展的主要害虫―蛀干害虫,达到有虫不成灾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1] 敖向阳,廖星炎,蔡吉庆,等.杨树杆部打孔注药防治食叶害虫试验初报[J].江西林业科技,2012(1):2.
[2] 方红霞.树干打孔注药防治杨树天牛为主蛀干害虫的试验研究[J].甘肃科技,2007,22(12):215.
[3] 赵宏,徐荣,孙慧芳,等.不同药剂树干打孔注药防治光肩星天牛对比试验[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