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驱中后期综合治理研究-...1年曾因滨江路综合整治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奖.2012年,作为重...
郑大伟
[摘 要]锦16二元驱自2011年4月开始注聚以来,通过不断调整,注采系统日趋完善,聚驱效果逐步提高,达到了预期效果。到2013年底调整基本结束,2014年2月日产油达到最高的351吨,之后随着采出液浓度的增加,泵效下降,出砂加剧以及液量下降等生产问题凸显,产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截止到2014年12月日产油下降到282吨。2015年以来通过深入研究,开展了以低效异常井恢复为导向的综合治理研究,实施了酸化解堵、动态调整、提高举升效率等治理措施,产量递减趋势得到了缓解,2015-2016年年产油达到了近年最高,进一步提高了开发效果。
[关键词]锦16 二元驱 采出液浓度 泵效 出砂 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E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5-0042-01
1、二元驱概况
1.1 油藏概况
锦16块二元驱工业化试验区位于区块中部,试验区目的层位为兴Ⅱ47-8,含油面积1.28km2,地质储量298×104t。转化学驱前为注水开发,采出程度为47.2%。试验区采用五点法面积注采井网,注采井距150m,有效厚度13.6m,平均有效渗透率750×10-3μm2,原始地层压力13.98MPa,地下原油粘度14.3mPa·s,原始地层水矿化度为2467mg/L。
1.2 开发历程
二元驱于2007年9月开始新钻井并实施非目的层挖潜,2009年8月开始空白水驱,2011年4月6日正式转注聚合物,2011年12月中旬完成前置段塞注入,进入主段塞阶段,2014年3月进入产量下降期。
1.3 开发现状
截至到2014年12月,试验区总井72口,其中采油井48口,日产液量1868t/d,日产油302t/d,综合含水83.8%,二元驱阶段累产油28.43×104t;采出程度59.8%。注入井总井24口,日注入量2127m3/d,累注入量251.17×104m3,累计注采比0.98。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采出液聚合物浓度增加动液面下降
随着注聚的不断深入,二元驱生产井的见效,采出液聚合物浓度呈逐渐上升趋势。由2012年的48ppm上升到到2014年12月已上升到289ppm。动液面呈下降趋势,从190米下降到354米。
2.2 仍存在不见效和低效井
2013年4月到2014年9月,油井普遍见到效果,日产油平均增加4倍,平均单井日产油7.6t/d,但也存在部分井生产效果不理想,试验区高含水大于95%、日产油小于3t/d的低效井有14口。
2.3 部分井的注入剖面仍不均衡
从吸聚统计来看,试验区吸聚状况较差的井还有12口,占总井数的一半,这些井将是下步进行剖面治理的重点。
2.4 出砂加剧检泵周期缩短
驱替过程中由于聚合物溶液裹挟作用增强,造成出砂加剧,统计检泵井发现,由于出砂原因造成检泵呈逐渐上升趋势,检泵周期也逐年下降。检泵周期由2011年的684天下降到2014年335天。
2.5 常规泵适应性变差泵效下降
采出液浓度上升导致粘度增大,对柱塞泵凡尔的开关造成影响,部分油井出现泵工况差的现象,泵效普遍降低,2012年以来由平均单井泵效78%下降到2014年底的68%。
2.6 抽油机井杆管偏磨问题突出
油井采出液含聚合物浓度的升高,导致举升产出液体性能发生变化,产出液粘度的增大导致抽油杆上行负荷大,下行摩阻大,使杆柱更容易弯曲变形、偏磨。进入主段塞阶段以来,发生杆管偏磨作业35井次,部分油井多次偏磨断脱。
3、综合治理对策及效果
3.1 细化注采调整,提高聚驱效果
一是调整注入剖面,提高吸水能力。2015-2016年共实施水井措施16井次,其中补层1井次,分注4井次,酸化3井次,重组1井次。二是调整产液剖面,提高驱油效果。对生产效果差的油井细化小层调整,补层合采12口,补层堵水7口,2年增油3108 吨。
3.2 深入解堵研究,治理低产井
一是多氢酸解堵处解决化学堵塞。针对二元驱部分生产井液量下降低产的问题,最初采用常规酸化解堵措施,实施2口井,效果不理想。经过分析,该类井都有高产期,产量逐渐下降,生产作业出砂不严重,且生产中均见到了一定采出液浓度,说明该井应主要为化学堵塞而非物理堵塞,为此提出了事宜化学解堵的多氢酸解堵。实施6井次,平均单井日增液16.8t/d,日增油4.4t/d。二是强负压解堵解决物理堵塞。对采出液聚合物浓度高、含水高油井开展强负压解堵实验,实施3口,日增油3.3t/t。三是压裂防砂解决出砂严重问题。考虑到二元驱油层集中,隔层相对差,压裂后纵向可能存在窜槽的情况,未扩大开展,只对出砂较严重,井况好的1口井实施,压裂后该井已正常生产13个月,累增油685吨。
3.3、开展二级泵研究,提高泵效
针对二元驱泵效不断下降的情况,对采出液浓度大于100ppm的油井陆续由I级泵换为Ⅱ级泵,目前已完成了21口,占42%。下II级泵后其泵效比正常生产时要高,由46%上升到82%,见效明显,平均单井日产液上升了9t/d。从采出液浓度来看,100-200ppm油井下Ⅱ级泵后泵效最高。
3.4、提升泵挂,减少偏磨
针对二元驱平台井整体斜度大,中后期采出液浓度增加后,管杆偏磨严重、检泵周期下降的情况主要采用提升泵挂避开偏磨严重井段的手段,2015年至今二元驱检泵井共实施提升泵挂38井次,检泵周期得到延长。
3.5、強化动态调整,提高油井生产效果
通过强化资料的录取与分析,开展井组动态分析,及时调整注采参数,保障各井组的注采平衡。同时,通过控制高浓度井产液或提高单井产液,来达到改善井组生产状况的目的。如锦2-6-A226井组,生产井4口,针对锦2-丙6-A236井采出液浓度低,含水高的情况,实施了的调参引效,在其采出液浓度增加、产量上升后,降低其产液,对井组内其对向井的锦2-6-AT216井实施调参,均见到了一定效果。
4、效果评价
4.1、产量递减得到控制
试验区日产液由1792t/d上升保持在1836t/d,日产油由2014年最低282t/d到上升到2015年最高的317t/d,到2016年日产油保持在244t/d,采油速度保持在3.0%水平。
4.2泵效得到提高
通过泵型的筛选及低效井的治理,试验区泵效由2014年68%上升到目前的75%。
4.3 检泵周期延长
通过防偏磨治理以及出砂治理,检泵周期得到延长,由335天上升到358天。
4、开发效果得到提高
与开发方案对比,同期累计产油高于方案,方案预计6年采油41.91万吨,实际42.18万吨,含水预测91.1%,实际为86.7%。
5.结论及建议
5.1、通过中后期治理,二元驱递减得到控制,采油速度得到了保持,开发效果高于方案预测。
5.2、多氢酸解堵解堵技术的应用较好的改善了低效井生产效果,建议扩大应用。
5.3、随着采出也浓度的增加,生产井偏磨增多,I级泵适应性变差,II级的应用结合提升泵挂较好了解决了生产中的难度,为二元驱深入推进提供了借鉴。
5.4、随着油层堵塞进一步加深、动液面的下降,出聚、出砂将进一步影响日常生产,建议深入研究出聚治理。
参考文献
[1] 亓校湘,聚合物驱不同阶段低效井的确定及治理措施[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32(6):55-57.
[2] 刘瑜莉.聚合物驱不同阶段动态调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8(3):36-37.
[3] 张莹,等.聚驱开采中抽油杆偏磨的防治[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6,25(7):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