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缨在手敢缚苍龙
吕哲
战争既是荣耀的舞台,也是杀戮的战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战争的阴影如鬼魅一般,始终与人类相伴左右。因为有了战争,也就有了军事。广义上的军事,泛指与战争有关的各种社会活动。而军事技术与军事文学又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个领域。那么,在科幻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军事科幻具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军事科幻—
未来战争形态的透镜
在冷兵器时代,军事技术的变革往往能使战争规模和范围急剧膨胀。诸如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蒙古成吉思汗西征之类影响深远的军事行动,都是军事技术革命的产物。而每一次大规模的战争,都会成就伟大的军事家。人们敬仰、崇拜这些英雄,令军事文学有了用武之地。那些伟大的战争史诗,如《荷马史诗》《高卢战记》《格萨尔王传》等,都成了人类最为宝贵的精神財富。
随着火药的发明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争进入了热兵器时代。而产业革命的到来,让科学技术真正成为了主宰战争的决定性力量。于是,在铁与血交织的19世纪,军事技术与军事文学开始联姻,产生了以描写未来战争和军事技术为主题的军事科幻小说。从英国陆军中校乔治·汤姆金斯·切斯尼爵士于1871年发表《杜金战役》算起,军事科幻已经有了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这期间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军事科幻作品,它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成为了伟大的军事预言,成为世人窥视未来战争形态的透镜。
1863年,现代科幻小说之父法国人儒勒·凡尔纳应邀担任了法国飞行器运动促进协会的监察官,从此对动力飞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当时的法国,对于人类今后将如何征服天空这个问题,科技界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派是主张利用热气球及充气飞艇的“气球派”;另一派是主张使用有翼动力飞行器的“飞机派”。1866年,凡尔纳以“气球派”与“飞机派”之间的科学争论为基础,创作了小说《征服者罗比尔》,并成功地预言了空中轰炸、空战格斗和针对飞行器的恐怖袭击。此时,距离美国人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首次升空还有37年,距离人类历史上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空战还有48年。
无独有偶,在1908年尚处于清朝末期的中国,小说家包笑天以“笑”的笔名发表了一篇名为《空中战争未来记》的科幻小说。其中所描绘的宏大的空战场面,即使是在100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仍旧趣味十足。
军事科幻创作主题的分化
在20世纪,人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两次世界大战,现代化战争的宏大场面和人性的残酷扭曲同时呈现在世人面前,军事科幻的创作主题开始发生分化。
英国科幻大师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在他于1914年出版的科幻小说《获得自由的世界》中,成功地预言了原子能、核大战以及由此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而人类真正把这种超级武器用于实战,则是在31年后的日本。在随后的冷战岁月中,全人类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威慑下,战战兢兢地度过了几十年。
1964年,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把英国人彼得的核战科幻小说《红色警戒》改编成电影《奇爱博士》,为人类展现了全球核大战的恐怖情景。幸运的是,人类的理性最终压制住了战争狂魔的躁动,《奇爱博士》中的一切都只停留在了艺术和想象的层面。
随着宇航技术、信息技术的出现,军事科幻又把自己的触角伸向了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和变幻莫测的虚拟世界。1959年,美国科幻小说大师罗伯特·海因莱因出版了他的军事科幻巅峰之作《星船伞兵》。尽管此前描写地球人与地外文明战争的作品并不少见,但海因莱因以他曾经作为海军军官的专业知识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所见所闻,首次逼真地描写出了星际战争中的种种细节,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众多的创新理念,都为后世所继承和发扬。比如,小说中描写的动力战斗服,就成为了日后机甲科幻的源头;而具有昆虫社会属性的虫族外星人,则成为经典的外星人形象之一。
在张馨月撰写的《救赎之地》中,我们也能看出一些“星船伞兵”的味道。只是由于篇幅所限,张馨月并没有在未来战争的细节上过多着墨,这也是未来应该加强的一点,因为这是最考验创作者功力的方面。
尽管军事科幻以战争作为主题,但是创作者们所要表达的却并非是对战争或杀戮的崇拜。相反,他们通过对新科学、新技术的想象来揣测未来的战争形态,通过描摹未来战争的场景去触摸身处战争洪流中的人们的内心世界。说到底,军事科幻想要表达的并非是对战争的歌颂,而是对和平的渴望。所以,只要战争的幽灵仍然徘徊在地球的上空,军事科幻就有其存在的价值—直到人类获得永久和平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