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游美记 大峡谷观落日
张海华
当娇艳的药百合盛开的时候,盛夏的背影正逐渐远去。
在江南,刚过去的7月,属于高温少雨的伏旱季节,似火的骄阳不仅阻挡了不少人迈向户外的脚步,似乎连野花、鸟儿也都少了许多。而一进入8月,尽管午后仍热,但早晚凉意已经比较明显。许多动植物也仿佛从酷暑中解脱了出来,展现出新的活力。
此时,进入丘陵地带的峡谷,去赏花、观鸟、夜探溪流,是件很惬意的事。
寻找最美百合
8月上中旬,中国美丽且大型的野生百合之一—药百合,迎来了盛花期。这种花又被称为鹿子百合,以美艳出名,国内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西、台湾等地,国外在日本也有分布。
药百合
为了一睹药百合之美,我们曾有过一次惊魄之旅。有一年8月上旬,正值强台风影响期间,我和朋友到浙江台州的括苍山去拍药百合。山下风平浪静,谁知车子越往上开,天气越恶劣,后来只好匆匆下山。结果遇到特大的狂风暴雨,浑浊的泥水从山坡上倾泻而下,盘山公路完全成了“盘山河”。好不容易撤退到安全地带,停车歇息时,朋友忽然喊到:“药百合!药百合!”果然,路边的山坡上,一朵硕大艳丽的药百合正摇曳生姿,花上还滴着晶莹的水珠。
一周后,我们到宁波的浙东大峡谷拍野生兰花。沿途无意中发现,在峡谷的山路旁,不时有盛开的药百合探出头来。没想到,这里是药百合的集中分布区啊,真让人又惊又喜!药百合植株比较高大,其顶端有时会有3~5朵花开在一起,看上去像一个个低垂的红灯笼。
跟很多百合一样,药百合的花被片(当萼片和花瓣长得很像而无法分辨的时候,便将萼片和花瓣合称为花被片)是向后反卷的,其反卷部分近乎白色,微染红晕,边缘呈波浪状;而花被片的下部有很多紫红色的斑点。花的中央,雄蕊向四面张开,绿色的花丝有五六厘米长,其顶端是绛红色的花药—像一个大写的“一”字。
爱翻白眼的“巧克力鸟”
心滿意足拍完药百合,来到溪流边,忽见一只褐色鸟儿被惊起。它贴着水面急速向上游飞去,边飞边发出“桀、桀”的叫声,声音粗哑。这就是褐河乌,它最爱宽广、湍急且有很多大石头的的溪流。
中国的河乌有两种:河乌与褐河乌。前者只分布在中国西部的部分地区,而后者在大半个中国都有分布。河乌胸前白色,而褐河乌全身都是深褐色,故有个外号叫“水乌鸦”,不过鸟友们更喜欢将它戏称为“巧克力鸟”。
有人说褐河乌长得不好看,我倒不这样认为。如果近距离看,它其实是一种很帅气的鸟儿。虽然衣服不甚光鲜,但当它独自站在急流中央的石头上不停地翘尾巴并做点头状时,还真有一点顾盼自雄的风采。它的脚为铅灰色,但有的个体的脚看上去竟银闪闪发亮,而且强劲威武,能在急流中紧紧抓住湿滑的石头,保持自身稳定。
褐河乌捕食时尤其有趣。有时它站定在溪中,低头入水,在水下搜寻食物;有时它能逆水潜行一小段,出水时嘴里常会叼着一条鰕虎鱼或一只小虾,也可能是一种虫子。它很喜欢吃蜻蜓的稚虫,即水虿(chài)。作为一种雀形目的鸟,褐河乌能在激流之下从容觅食,得归功于它的两件法宝:一是防水性很强的羽毛,潜泳出水后基本不沾水;二是构造比较特别的眼睛。
另外,褐河乌特别会“翻白眼”。其实这“白眼”是鸟类都有的具有保护、润湿眼球作用的瞬膜(又称第三眼睑),而褐河乌的瞬膜更特殊、更强大,不仅能帮助它长时间在水下觅食,据说还能帮它矫正在水中因光线折射造成的视觉误差—与翠鸟一样。
夏末角蟾不住鸣
溪边走走,见到几只美丽的碧凤蝶,正停栖在湿漉漉的岩壁上,贪婪地吸食着富含矿物质的水分。这是蝴蝶的常见习性,它们有时甚至会停在被汗水湿透的衣服上,以吸食那咸咸的水分。夏末天气犹热,看来蝴蝶喝水也很注重“解口渴更要解体渴”啊!碧凤蝶是国内广布的常见凤蝶,远看为黑色,但细看会发现它的翅上呈现出金属质感的蓝、绿等色彩,其尾突也分布有蓝色、绿色的点点亮鳞。
到了晚上,戴着头灯,拿着手电,夜探峡谷溪流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8月,随着繁殖期的结束,绝大多数的蛙鸣已慢慢沉寂下来,而有一种神秘的角蟾仍在溪流中不停地高声鸣叫,在百米外都可以听到。但是,想要循声找到它,可真不容易。有一次,我已经“无限接近”一只正在鸣叫的角蟾,可就是怎么也找不到它,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蹲下身来一寸一寸地搜索,终于发现,它原来就在我脚边的石缝里鼓着腮帮子大声叫着!
它很小,长约两厘米,还没有我的拇指大。这小家伙全身棕褐色,皮肤上还密布着红色的微细疣粒,具有极佳的保护色,与溪边的石头和植被完全融为一体。最有特色的是角蟾的眼球,让它看上去像外星物种。我曾经用微距镜头拍它的眼睛,发现眼球中央是个深不可测的巨大“黑洞”,而周边的虹膜上仿佛布满无数的微小“星系”,俨然是一个“迷你宇宙”。
是的,其实哪怕是一花一蝶、一鸟一蛙,你若仔细观察,都会觉得每一种生灵都是一个小宇宙,值得我们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