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整合性实训平台建设与发展机制研究

品牌
科教导刊
2022年07月13日 18:21

...体制机制建设问题进行了《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引导机制建设研究》、...

陈文婷 鲁晓晨

摘要 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是支撑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的重要力量,而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活动的逐步推进和深入,建设整合性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也成为众多高校的关键问题。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从“整合性实训平台”的视角出发,从平台建设、资源整合、分层治理、机理机制四个方面构建了建设——运营——长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创新创业 大学生创业 实训平台 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8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当前需要大批的高层应用型、复合型的财经类高级人才。但是我国目前对大学生的培养大多是以专业化为主,这就造成了学生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在这种情形下,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加快大学生教育结构调整优化的步伐,积极推动本科教育从以培养专业化学术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宽口径”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出发,通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实训实践平台与基地的建设,来实现创业项目的选育与落地是支撑上述战略转变的重要举措。

1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的建设现状与文献回顾

目前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方面的文献研究大概可分为几类。第一类研究针对典型高校目前的创新创业经验总结得出理论指导模型。例如,国内高校方面,方祯云、赵郁松(2004)研究了重庆大学模式,研究发现重庆大学通过“大学生自主管理”、“开放性的创新实验室”、“渐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多层次的“创新教育基金”等,从提高大学的专业,甚至综合素质入手进行实验,取得了不错效果。于洋等(2010)结合沈阳理工大学测控专业讨论了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的具体实践情况,发现其教研模式更倾向于传统的联合教学,即常见的教学实习基地加专业技能实训基地的模式。在构建实训基地和平台的过程中,关键要素包括经费、教师队伍、学生素质和企业态度(王宁,2009)。还有一些研究从平台或基地建设模式的角度给出了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引。例如从管理视角来看,建立从领导管理机制、工作运行机制、服务保障机制、成果评审机制、引导激励机制等五位一体的运行机制(韩顺杰,2008)。具体到激励机制还可以采取实训平台内的学生学业、实习成绩以及导师的业绩相结合的体制(姜生元等,2007)。2010年,许正中等人从区域协调发展模式角度提出了产业创新平台,认为这种平台是区域创新要素集成、“管产学研金创”链接和资源网络化的概念。

第二类则主要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如有学者从教育角度出发,认为高校普遍存在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学科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化、师资不足导致创业教育偏理论化等问题,进而导致创业成功率低下(李占平等,2012)。蔡杰和刘芸人(2015)则从校企合作角度出发,更为具体地研究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存在的问题,高校和企业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机构;学校与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是不一样的,两者不可混淆;大学生本身有自己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高校也有自己的硬性要求和指标需要完成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平台建设的过程中,众多高校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张新厂等(2009)指出建立高校与行业合作构建联合培养基地是提升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模式,但是首先要从学校导师队伍这一“软肋”开始有所变化,“双师制”是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重要变化。这一平台建设的实质就是产学研联动教育各方责、权、利的相互关系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控下,围绕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培养人才,各方共同参与、互惠互利(王东旭,2010)。总体来说,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与实践基地的专项研究还有待提升,有别于其他类型层次学生的培养,本科生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建设更应该突出跨专业整合不同学科资源、专业与就业结构整合配置的导向,并且能够有效联通专业资源与实践资源双层次的发展。

2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建设的问题

2.1學生实训资源呈现出零散化分布,资源整合不集中

目前,各学校院系采取不同的模式进行运营,同时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和实践基地建设混合在一起,难以有效区分不同类型专业群体的独特需求。某些专业学生其职业导向上的针对性更加明显。从学生对平台的熟悉程度和期待来看,其职业导向十分明显,这需要我们在实训平台的建设中针对不同类型群体(如研究生、本科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符合其发展特色的建设模式。

2.2未能有效实现学术型学生与专业型学生间的互联机制

教育强调“因材施教”,那么,对于不同类型学生,其培养目标应该具有显著差异。在这样的差异化的条件下,在同一实践平台下开展的实践、实训、创业教育工作就会面临许多问题。经验观察可以看到,在实训动机上,偏向学术培养和专业培养的学生差异很大。但是,是否两类学生就没有可以相互借鉴、促进的部分呢?实际上,这两类研究生之间有较好的互补作用。例如,就研究生队伍而言,学术型研究生对职业专业素养提升的能力的预准备更加看重,而专业型研究更注重系统化知识的运用。那么,二者就可以有效联动起来。

2.3对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的动因缺乏有效和深层次的剖析,学生的实践活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盲从性

目前,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潮指引,许多学校的实践实训教育内容偏重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造成众多学生在毕业之际持有较高的创新创业意图和动机,但在获支持后,成活机率不高,难以实现持续性成长。原因在于部分学生创业动机与行为具有盲从性,属“非生产性创业行为”,即以追求短期效用为目标。尽管政府、高校、公共服务平台为学生创业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但许多学生未能清楚地认识创业的真正价值,利用政府扶持政策进行寻租,造成创业资源配置的扭曲和浪费。还有一些学生对创业抱有非常高的热情,但具体的创业活动如何开展不是十分了解。实践基地所承担的功能不仅仅是创业教育这一功能,还应该拓展其在职业发展中的关键角色。

2.4学生自主实践的风险防控较弱

根据笔者前期(2016)的调查数据表明,一是学生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初期风险意识薄弱;二是学生职业成长时期的动力不足。这其实反映了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育及资源配置的多种问题,如财物支持、技术支持、能力培养等。学生“就业难、创业难”问题难以从单一的因素角度给出分析,必须建立多层次的综合分析模型。因此,实训平台的建设必须针对学生职业完善中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等关键问题。

3大学生创新创业整合性实训平台建设的模式与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整合性实训平台”的视角出发,从平台建设、资源整合、分层治理、机理机制四个方面层层推进,构建建设一运营一长效发展的研究路径。如图1所示。具体内容如下:

3.1实训平台类型与运作体系

从现状来看,高校大学生实训平台主要面向本科学生及少部分研究生,大致涵盖两种类型:一类是校企合作,通过构建社会实训平台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就业或专业技能培训。另一类是就业指导平台,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或孵化器来针对高校大学生潜在项目进行扶持。两类模式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认为,考虑到高校大学生教育各专业的差异,实训中众多高校都是通过各专业的社会力量来通过零散资源弥补课堂授课的不足,非常缺乏有针对性的大學生实训平台建设。高校大学生实训平台应构建“整合模式”,通过社会实训平台、专业实训平台、就业(创业平台)、研究型实践教学平台四个部分。一方面,“走出去”,通过建设高校大学生实践及实训平台,使培训前移,可以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让学校的大门与企业大门无缝对接。利用双导师制将实训环节与课程学习之间形成有效的学分转换。优秀学生可以作为实习生进入企业或在毕业前就同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从而实现由学校到企业的无缝链接,并有效突破学生求职“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另一方面,“引进来”,通过研究型实践教学平台设计,将校外资源引入学校,利用高校大学生专业优势,开展行业跟踪、研究所机制来发挥高校大学生的科研优势。

3.2实训平台资源整合模式

对于不同时间平台类型整合的资源基础要求将有所差异,这就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能够在利益共融的条件下合理分配资源投入和收益风险,以推动整合平台的有效实现。笔者认为整合性高校大学生实训平台可以从政府资源、企业资源这类集中资源进一步递延到校友资源这类零散资源。集合资源的优势在于重点突出、效果集中,但高校大学生的专业针对性不足,且难以直接微观对接,若合作面宽泛则容易流于形式。而分散资源却可以有效克服这一问题,形成对集中资源的有效补充,这类资源窄而深入,可以形成真正有效的人际纵深合作。同时,校友资源的引入也有利于将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实训需求跨学科、跨层次的对接起来(如工商管理类EMBA~MBA资源对本科商学院大学生可形成有效反馈)。

3.3实训平台分层治理与联动效果研究

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高校普遍采取本科生与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政策,两类学生采取不同培养模式,实践要求与评价模式也采取不同方法。这虽然突出了不同类学生的特色,但两类学生具有的资源互补和知识互补性却没有体现出来,或者说,尚未得到合理的利用和更好的拓展。从实训平台建设的角度来看,针对专业型研究生较多采取的社会实践和实践学校模式可以向本科生递延,由具有工作经验的专业型研究生层次人员介入本科生的实践指导环节(如MBA、EDP等办学层次资源);而本科生可通过行业追踪研究来反哺专业型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角色的双向互换和对接,通过联通两类高校学生的资源和知识特色来推动整合实践平台的发展。

3.4实训平台的激励评价体系与长效发展

实训平台的长效发展并不是自动形成的,需要通过合理的激励评价机制来调动参与组织、教师及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能够形成不断创新和成长。考虑到当前实训存在的问题以及长期发展,本文认为,要将实训、实践、实习三实成绩纳入学生综合考评成绩中,与理论教学的成绩占同样的比重,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水平。而对于实训平台的教师,推动教师科研和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通过津贴、教学成果奖励、职称评审等活动联系起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能将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实训教学中来。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调查 平台 高校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