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在参与社会管理提升城市文明中的探索实践

品牌
中国科技博览
2022年08月21日 23:07

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姚立成

[摘 要]志愿活动服务范围涉及帮困助残、法律援助、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在动员社会资源、满足民众需求、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具有政府服务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志愿服务;问题;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D64;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4-0261-01

1.前言

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交织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艰巨,中央适时作出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决策,社会管理核心将向以人文本转变、社会管理主体将向多元化、强调公共服务转变。

2.志愿服务的问题分析

2.1 氛围不浓厚,社会认知有待提升

志愿服务理念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尚不到位,志愿服务文化生态尚未形成。少数市民仍旧停留在志愿服务只是学雷锋活动的观念层面上,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和原动力不强,造成工作表面化、模式化,志愿活动变成行政命令而不是个人的自愿行为。志愿服务的有偿化、“被志愿”等不正常情况仍有发生。

2.2 服务领域有待拓宽

由于对志愿服务工作不熟悉,往往迫于某种压力或行政推力,只组织“短、平、快”的应急活动,志愿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志愿者组织成立时轰轰烈烈,开展活动时一拥而上,但因缺少必要的组织和策划,导致活动持续性不够,难以形成影响力。有些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活动多集中在党政临时性重大活动、突击性任务等方面,缺少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缺乏活动项目化、品牌化运行的意识。

2.3 保障不到位,制度体系有待完善

志愿者组织的培训覆盖面远远不够。有的志愿者仅凭一腔热情参与活动,对其理念和相关知识不了解,导致部分志愿者因不能满足服务岗位需求而影响参与积极性。从志愿服务保障制度来看,基层志愿服务工作既无财政专项预算、社会资金筹集也有相当难度。

3.志愿服务的社会保障功能

广义的“社会保障”包括物质保障、服务保障、精神保障三个层面,以及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主要内容。志愿服务主要在服务保障、精神保障两个层面和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展开。志愿服务以困难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针对其多样、特殊的实际需求,可提供政府无法提供又无力从市场购买的服务,有利于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如,2002年以来,团中央分别联合有关部委启动实施“志愿者为老服务金晖行动”、“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计划”等专项行动,以老人、残疾人及社区困难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动员广大青年志愿者在社区经常性地为困难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护理、精神抚慰等服务,为残疾人提供出行、康复和技能培训等服务,为困难群众提供义务咨询、辩护等法律服务。团中央2010年启动实施“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围绕帮助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广泛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助等方面的志愿服务,目前已在全国2786个县市区旗实施,结对农民工子女较集中的学校3.2万所,结对农民工子女730万人,建设“七彩小屋”等各类志愿服务阵地1.7万个,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也让广大农民工感受到了党政和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4.瞄准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目标,努力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

4.1 积极营造全社会志愿服务氛围

当前全社会的志愿服务意识大为增强,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空前高涨,各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城乡基层蓬勃开展,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培育全社会人文品格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要紧抓这一有利条件,进一步深刻认识志愿服务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重要意义,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把志愿精神纳入公务员培训教材、市民教育读本和学校教材之中,切实提高全社会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重视志愿者工作经验总结、理论研究和对外交流,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工作理论体系,不断提高志愿者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国际化水平。

4.2 建设和完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志愿服务是公益服务,须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工作体系作为保障。要以转化重大节庆活动、重大赛事盛会志愿者工作成果为基础,以动员社会广泛参与为目标,以创新志愿者工作体制机制为着力点,以建设专业化志愿者队伍为重点,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彰显首都特点的志愿者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志愿者工作运行体系,培育扶持志愿者组织,规范招募注册,加强管理培训,完善表彰激励机制,建立来源广泛、数量充足、贴近需求的通用志愿服务队伍,提高志愿者队伍专业化水平。坚持从经济社会发展、群众愿望出发设计项目,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提供政策法规支持,搭建信息支撑平台,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4.3 推进“枢纽型”组织建设,形成“条块结合,点线联动”工作格局

按照“枢纽型”志愿者组织建设要求,积极发挥志愿者联合会协调指导作用,做好日常管理和协调,为各类志愿者组织和开展服务搭建平台,努力推动形成“条块结合,点线联动”的志愿者工作格局。要以专业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为抓手,服务系统需求,指导队伍建设,增强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的能力,在“条”上形成专业化队伍建设格局。以区县二级“枢纽型”组织建设为依托,加大对基层志愿者组织的支持和指導力度,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在“块”上形成基层志愿者管理服务格局。以参与重大志愿服务工作为契机,促进工作交流,促成项目合作,以“点”作为支撑,推动形成区域志愿者合作格局。以属地青年志愿者工作联络和服务为内容,主动配合中央在京团组织建立志愿者联合组织,形成互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打造特色品牌,支持中央单位开展青年志愿者工作,以“线”牵动全局,推动形成属地青年志愿者工作格局。

4.3 弘扬志愿精神,推动志愿文化建设

志愿文化是志愿服务的动员、教化等功能的重要前提和有效手段,其核心是志愿精神,在日常生活和行为层面的实际呈现即志愿服务。志愿精神的兴起反映了社会成员高层次社会需求、自主公共服务意识的增强,也体现了社会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志愿服务及其蕴涵的志愿精神,既是古老的,又是先进的;既是过去、现在有的,又是未来大有前途、应大力发展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符合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现阶段推动志愿服务的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应强调志愿文化的大众性、参与性。志愿文化适应了精英化的形式发展神圣化的内容向大众化的形式发展世俗化的内容。让志愿精神成为公民文化、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志愿文化传播的目标,是使志愿文化成为公益型伦理文化的重要内容,要让“做志愿者”成为评价一个社会公民基本道德素质、伦理素质的重要指标。第三,关于志愿文化传播载体和作品的问题。一是迅速、大力度应用各类(包括博客等手段在微博时代也并不过时)新媒体手段作为传播载体,二是突出青年志愿者的品牌形象,进一步用好“心·手·和平”Logo;三是注重用青年典型、时尚人物来引领公众;四是贴近青年、贴近生活、贴近时尚创作志愿文化作品,做到“润物细无声”。第四,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和应用,既要做用好理论文化层面的研究,又要针对志愿服务的实践性,做好实际经验层面的总结并转化为对工作的有效指导。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志愿活动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改革,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建设,提高志愿活动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江汛清,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时尚 志愿者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