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肖倩
中图分类号:K8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4-0291-01
读这部分时,发现统治者对“礼制”十分重视,经常出现“修定五礼”的情况,从其所采取的措施中可以看出礼仪制度具有鲜明的等级性、象征性、政治性,从礼器、礼物、礼辞、礼仪动作、行礼的时间与空间等因素可以说明,能深刻的体会到孔子所说的“不学礼、无以立。”陈寅恪在书中借玄孙师之言:“国家大事,在祀与戎,礼既废也,其能久乎?齐王无日矣。”[1]越也让人体会到礼制的重要性。越多的学者相信,中国早期的文明出现并不是靠生产技术的突破作为推动力的,而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礼制活动可能是中国文明的直接推动力量,这也是中国早期文明区别与世界其他文明特点之一。[2]我觉得正是礼制在中国文明的重要性,是礼仪篇在本书中占大部分的原因之一。
在叙论中,陈寅恪先生提过:“(隋唐)两朝之典章制度传授因袭几无不同,顾可视为一体,并举合论”。[3]所以礼仪篇中,将重点是放在论述“隋唐制度虽及其广博纷扰,然究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和“故在三源中,此(西)魏、周制源远不如其他二源之重要”上。[4]另外还提到家族学问、河西地区在制度沿袭中的重要作用。
在礼仪开篇写到:“自汉以来,史官所记礼制止用于郊庙朝廷,皆有事之事,欧阳三叔谓之为空名,诚是也。”说明礼制从三代以来多有变迁,由三代的“礼乐达与天下”到后来的“虚名”,对平民的直接影响变小,但是陈寅恪又指出,“礼制本与封建阶级相维系”,治史者不能忽视来展开论述。[5]论及三源时,作为读者,首先要将魏晋南北朝朝代交替顺序弄清楚,才有利于我们把握整个过程,陈寅恪在书中首先论述了(北)魏、北齐的影响。介绍了刘芳、崔光等人物,然后得出结论:“刘芳、崔光皆南朝俘虏,其所以见知魏孝文帝及其嗣主者,乃以北朝正欲模仿南朝之典章文物,而二人适值其会,故能拔其囚奴,致其通显也。”[6]但同时他又指出“南朝人士如崔光、刘芳、蒋少游……然究其依稀恍惚,皆从间接得来乃无居直接中心及知南朝最近发展之人物资料……但肃之能供其所需求……而卒能讲南朝前期发展之文物制度输入北朝以开太合时代之新文化。”[7]说明当时王肃北走对南朝文化输入北朝有重大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影响隋唐之制。在隋朝修礼的时候,牛弘虽然诋斥王检,但是不能不参考其书籍,因为他书籍上记载的是南朝前期制度的总和,由王肃输入北朝,又史言弘“撰仪卷数百卷,悉用东齐仪注为准”,同时在书中还列举李白药、王劭、刘炫、李德林·等说明“王劭……皆北齐儒学之士……则知山东礼学远胜于关陇……百药既承其家学……富于唐贞观世修定五礼,则隋唐之制与北齐人士有密切关系。”[8]这里可能大家会疑惑,北魏分裂成西魏和东魏和西魏,然后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然后北周又灭了北齐,为什么是“悉用东齐仪注为准”而不是北周,陈寅恪也写到:“隋文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其制定礼仪则不以北周之制,别采梁礼以及后齐仪注。”[9]这将在下文论述其理由。从上文可以得出,南朝前期典章礼仪输入北朝,然后间接对隋唐礼仪有影响。
在书中,陈寅恪论述了为什么(西)魏、周制远不如其他二源。在书中他写到:“适值泰以少数鲜卑化制六镇民族窃割关陇之地……窃取阴谋之旧文缘饰塞表鲜卑之胡制,非驴非马,取给一时,……而其旧创制终将为后王所捐弃,或仅存名而实亡。”[10]“而高欢本身,生于刘镇,极度胡化……亦因之与当日代表汉化之士族如渤海高士……不得不发生关系……即选用汉化士族之意义……洛阳人才虽经契胡之残废,其遗产再又高氏父子之收掇,更得以恢复炽盛于邺都。”[11]同时在本书中陈寅恪先生又举了大量例子来证明远不如其他二源的原因,比如“后周……祭祀之式多依仪礼,(隋)高祖受命,欲新制度,乃令命国子监祭酒辛彦之议定祀典,寅恪案:此隋唐不袭北周之例证也。”[12]“隋初因周制,定令亦以孟冬下亥腊百神……考诸先代,其义有违,其十月行褚者停,可以为十二月为臘。寅恪案:此祀典不袭北周之制为例证。”[13]“周袭魏天与旧制,虽加雕饰,仍不合华夏文化正式之系统,李德林本北齐旧臣……顾请废而用魏太合熙平齐天保之制度,而此制度即所采用南朝前期之文物,经北齐遂成为一系统集结者。此隋唐在文物不继周而因其志例证。”[14]从上面我们可以得知虽然北周灭了北齐,隋取代了北周,但是在礼仪继承上,隋更多的是采取了北齐的礼仪,也就是南朝前期文物制度输入北朝后,在北齐成为一系统“集结者”,可是在前文中,陈寅恪先生写到:“隋文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可是后面又说起创制为“后王所捐弃,或仅存名而实亡。”这个似乎有所矛盾之处,而且将北齐的文化地位抬的比较高,有学者因为这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正处于日本侵华时期,陈寅恪先生不遗余力的论述高齐的汉化,高齐的继承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吸纳河西文化的因子,国终有光复的一天,既“国可亡,史不可灭”,是对中华之危机的担忧与中华民族前途的展望。[15]
论述三源后,陈寅恪又花了较小的篇幅写了唐承隋制,书中记载:“武德初,朝廷草创,未遑制作,郊祀享宴,悉用隋朝旧制”、“唐初用隋礼”后面虽有改革,但仍间接因袭隋礼,以至到了后面的大唐开元礼,“五礼之文始备,而后世用之,虽有损益,不能过也”[16]
在陈寅恪写这一篇章的时候,我还发现写儒学大家时,常用的就是“博涉经史”、“才思敏捷”、“好学”等词比如“胡方回……涉猎经史”、“彦之……博涉经史”、“景伯……涉猎经史”、“张湛……好学能著文”、“钦少而好学”……书中还有大量此类记载,说明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读万卷书”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读本书,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浓浓的史学功底,引用了大量的材料,并能很好的加以结合论述,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参考文献
[1]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三十八页.
[2] 杨华.《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武汉大学学报,2015年1月.
[3]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一页
[4] 同上,第一页.
[5] 同上,第五页.
[6] 同上,第九页.
[7] 同上,第十三页.
[8] 同上,第四十七页.
[9] 同上,第十页.
[10] 同上,第十七页.
[11] 同上,第四十三页.
[12] 同上,五十三页.
[13] 同上,第五十二頁.
[14] 同上,五十四页.
[15] 贾海燕.“继绝扶衰的志业”,历史研究,2004年三月.
[16]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六十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