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6安装及运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付强
[摘 要]道岔故障的应急处置一般分为变更进路和人工办理进路。在不具备变更进路条件的线路,边运营边抢修的人工办理进路方式,对调度、客运、设备部门在运营和修的均衡控制上提出非常精准的要求。控制不当容易造成抢修时间不足或形成长时间不均匀行车间隔等不利因素,从而延长故障处理时间和影响客运服务。本文总结终点站部分咽喉道岔故障处置的历史经验,结合线路功能,提出兼顾抢修和运营的均衡方案,提升道岔故障的处理效率。
[关键词]地铁 道岔 抢修
中图分类号:U445.7;U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4-0325-01
1 故障道岔分类
根据故障道岔影响和处理方式,正线道岔分为中间站道岔、终点站道岔。根据列车运行进路可将终点站道岔进一步细分为折返非经道岔和折返必经道岔,其中折返非必经道岔可具备变更进路功能,而必经道岔故障将中断运营进行抢修。
2 终点站道岔故障常用处置方案
2.1 变更折返进路
变更折返进路是指列车变更站前折返或变更折返股道后,可避免使用故障道岔,故障道岔在运营期间进行抢修。此时道岔故障将不会对运营产生影响,变更折返进路的路径能有效降低故障影响,但必须要求线路具备相应的股道实现变更功能。
2.2 人工办理进路
由于历史原因,早期开通线路、线路临时终点站、或终点站上同时出现两副道岔及以上故障等原因,终点站线路上不具备变更进路条件,采用降级模式。
2.2.1 调车方式办理折返进路。发生在站后折返终点站,行车调度向车站发布命令降级为站级控制,车站人员下线路准备列车进路,司机凭车站人员显示的道岔开通信号及动车指令动车折返。
2.2.2 行车调度组织列车折返。发生在站前折返终点站,行车调度组织车站人员下线路准备列车进路,司机凭行车调度的动车指令动车折返。
3 人工办理进路效率分析
道岔故障主要包含以下环节:取消进路,尝试转动道岔以排除故障,人员下线路,手摇和钩锁道岔,列车走行及其他项(如命令发布等)。在故障发生初期,行车调度将转换道岔作业和安排车站人员到达站台待令同步进行,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列车等待时间。根据故障道岔位置距离不同,车站人员步行到达故障地点行时间在3~5分钟范围内。根据表1的处置流程,道岔故障情况下将对第一列车造成690秒动车延误。
3.1 调车方式办理折返进路
如图1所示,A站W1611道岔故障为折返必经道岔,根据道岔故障处理流程时间要求,取道岔距离车站7m,下线路步行时间为2秒,其余要素时间保持不变,行车调度发布调车方式办理进路命令后,预計第一列车动车时间达到632秒。采取调车方式办理进路后,后续列车的延误时间将不超过360秒。
3.2 行车调度组织列车折返
3.2.1 组织效率分析
如图2所示,A站联锁区W111道岔故障,受限于站前折返站不具备调车办理条件,行车调度组织车站人员下线路进行处理,处理时间人工办理,预计后续列车动车时间为703秒。
3.2.2 抢修效率分析
道岔故障下遵循边运营边抢修原则,尽量兼顾抢修和运营,但由于钩锁期间形成的正线不均衡拥堵情况,对故障点通车后要求保证一定的通过能力,由此导致设备抢修的时间不足,影响了故障的恢复时间。
3.2.3 安全作业分析
由于车站人员在线路上人工办理进路,抢修人员在线路上抢修设备,列车必须以降级模式通过故障点,在安全上增大了人车冲突的概率,另一方面,由于现场道岔环境复杂,容易在手摇道岔作业过程中出现人为失误,进而错误开通道岔方向,导致车辆与设备冲突甚至脱轨,危险系数大。
3.2.3 运输效率分析
受钩锁道岔影响,正线出现不均衡拥堵,故障点后续列车迫停在站台待令,车上乘客不能及时运输,导致全线的运输能力下降。
4 抢修和运营的均衡方案
站后折返终点站的必经道岔故障,因采取调车方式办理,相比行车调度组织办理进路的效率更高。而站前折返终点站的道岔故障,因钩锁道岔后组织行车,再利用间隔抢修设备,在安全、运输等方面均存在不利影响,需在方案上进行相应调整,达到抢修和运营兼顾。
按照“先通后复”的原则,尽量在维持基本运营的基础上创造便利的抢修条件,如图3所示,在W111道岔故障期间,行车方案上利用B站渡线的优势,组织下行方向列车到达A站后,原路反向运行经B站渡线折返到B站上行,继续投入载客服务,该方案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道岔故障对正线的中断影响,辅以中间折返站小交路的方式,优先保障大客流区段的运输。
故障道岔交由终点站驻站信号人员进行抢修,车站人员、抢修人员均可在道岔抢修现场不间断故障处理,为现场人员提供了充分的处理时间,从根本上缩短故障影响时间。
因人员作业地点不侵入列车运行进路,运营与抢修分开进行,简化了常规道岔处理程序,同时也降低了人车冲突、设备冲突的风险。
5 结论
道岔故障是地铁运营的常见故障,除采取常规性人工办理进路的方案,还需从安全、运能、故障处理等方面考虑,不能局限绕行方式或者人工办理进路,还需采取反向运行等行车方式,将故障、运营有效分离,既兼顾故障处理的效率,又减低了抢修的风险,再辅以减少列车数目、中间折返站进行小交路折返的衔接,保证重点客流区段的运输,减少了故障的影响面,对比常规方案有明显的优势,减少了故障情况下对地铁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毛保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