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乡水稻生产发展制约因素浅析

品牌
农家科技
2022年09月29日 20:36

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浅析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制约因素-制约学校...

赵昶

摘 要:本文作者对本地区水稻发展制约因素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分析了我乡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指出稻田工程建设不够完善、耕作水平低、土壤肥力差等问题是制约水稻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渠系建设、坚持秋翻、增施农肥、因地制宜选用栽培方式等水稻高产稳产措施。

关键词:水稻;灌排渠系;培肥地力;旱育稀植

黑龙江富裕县繁荣乡,种植水稻起步较晚,但栽培水平提高较快。1988年前直播栽培面积达90%以上,管理水平低,水稻每亩产量徘徊在300kg左右。水稻旱育稀植和抛秧栽培技术的推广,使水稻面积迅速扩大,单产大幅度提高,2010年全县水稻抛插秧面积达到800hm2,平均单产500kg/667m2。

近年来高产地区的一些农户,积极推广了超稀植和钵体苗摆插技术,2016年推广面积超过1200hm2,平均产量600kg/667m2以上,部分农户达到650kg/667m2。水稻产量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应用这些新技术,实现水稻高产稳产目标,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一、稻田渠系建设

我乡水稻开发初期,由于对稻田规划认识不足,造成许多村屯稻田规划不合理,整片稻田实行串灌一串到底,灌一遍水少则4~5d,多则7~8d,往往有水不能灌,水多不能排。随着水稻种植效益的提高,面积不断扩大,原来的渠系建设已不适应新阶段发展需要。

目前采用的新技术,从插秧到成熟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水层要求,尤其是孕穗期,对温度反映最为敏感。当气温过高或出现低温冷害天气时,就要加深水层护田,要求灌排迅速,才能保证水稻群体的正常发育,实现茎、穗、粒数指标。

稻田作为水稻生产基地,必须合理利用水资源,做到灌排渠系相配套,实行单排单灌。应重点抓好排水渠系,稻田要普遍设排水沟并连结排水支、干线,以排除多余田水。虽然稻农已意识到增设灌排水渠十分必要,然而占地面积大,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但是,为了采用新技术,使水稻高产稳产,稻田改造工作已经势在必行,建议政府部门出台优惠政策,统筹规划,积极实行我乡稻田灌排渠系改造。

二、 土壤耕作方法

我乡稻田多为春翻,有时由于春季本田含水量大,无法春翻,就放水泡田,用水耙轮机直接耙地,然后插秧。这样,耕层逐渐变浅,水稻插不下根,难于保证高产稳产。

稻田耕作过程要完成耕地、碎土和平整三项任务,使土壤达到平、碎、软、深要求。稻田耕作主要是调整土壤中水、肥气、热关系,以发挥土壤肥力作用。翻耕方法有秋翻、春翻两种,应坚持秋翻。秋翻风化时间长,土壤养分释放多,还可缓解春季农忙状况。翻地深度要达到18~20cm,应建立起梨翻1a,旋耕翻3~4的耕翻制度。稻田整地,一定要坚持旱整地、旱耙地、水找平。这种方法不仅节水,解决早春渴水问题,而且有利于疏松土壤,排水后不宜板结,耕层上紧下松,利于插秧后秧苗早生快发。

三、稻田的培肥与基肥施用

我乡稻田施用农肥数量少,多数地块不施农肥只用化肥。常易造成养分失调、贪青、倒伏、感病。尤其低温年份,更易增加空秕粒,降低粒重。目前广泛采用的旱育稀植技术是靠分蘖增产,充分发挥个体生产潜力。在一定穗数基础上,充分利用分蘖,培育壮秆大穗,以穗重获高产,要求有高肥力养分全的土壤做保证。为不断增肥稻田,除合理耕作改良土壤外,在施肥方面,要大力提倡稻草还田,农肥化肥配合施用。在水稻土中化肥氮的净残量几乎为零,农肥中的氮,被当年的水稻吸收利用一部分之后,仍有一部分残留在土壤中,有1~2a的后效,养分释放过程缓慢,供应较为平稳,且能提高水稻对有效磷的吸收。因此增加稻田农肥施用量,是确保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基础。虽然水田地区肥源少,增施农肥有一定困难,但必须广辟肥源,常年坚持积造农肥,尽可能多施农肥,坚持2~3a轮施一次,每公顷施农肥3.0~3.8萬kg。

四、栽培方式的选择

我们稻区属于半干旱季风气候,气候变化较大,甚至一个村因位置不同,小气候也有较大差异。

水是水稻的决定因素,水源条件严重的制约着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单产水平的提高。过去存在抽水量小,干渠长,稻田用水供应不足。如果春季雨水充足,水稻泡田插秧正常进行,如春季干旱少雨,则大批秧苗被扔弃,大片水田被荒置。各种稻区应根据本地气候、环境条件、水源条件、土壤肥力状况,因地制宜地采用相应水平的栽培技术。对稻田基础肥力较差、排灌渠系不够健全或井水种稻区,应大力推广应用旱育稀植盘育机插栽培技术;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稻田基础建设水平较高的可采用超稀植栽培或钵育摆载栽培技术,采用中早熟、大穗型、分蘖力强的品种栽培。

五、重视基础建设技术配套,实现水稻稳产高产

目前所采用的栽培方式,多数把单项增产技术合理组装起来,以充分发挥其总体增产功能,使水稻高产稳产。每项技术措施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都有一定影响。稻田渠系建设、耕作水平等因素,均属水稻栽培最基础条件,但稻农甚至部分技术人员往往把着眼点放在新技术的某一环节上,常常忽视这些基本因素对产量的制约作用。因此,必须搞好稻田基础建设工作,做到技术综合配套,才能使新技术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实现水稻高产稳产。

作者简介:赵 昶(1968-),女,黑龙江桦南籍,大学专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水稻 稻田 文章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