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

品牌
科教导刊
2022年11月04日 04:30

拜师学艺传承工匠精神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推进现代学徒制实践

朱珺

摘要 工匠精神的核心特征是细致、精益求精以及创新,SECI模型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从SECI理论模型的视角看,现代学徒制的建立对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实践环境的搭建和制度的保障方面。研究如何在高职院校中推行现代学徒制进而培育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 SECI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01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步伐加快,“工匠精神”自去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2017年再次成为了两会热门话题。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既是我国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迫切需求,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独特的形成规律,现阶段我国的“工匠”在数量、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需求,关键在于缺乏对“工匠精神”培育的更为宏观层面的探索。源于西方近几年在我国推行的现代学徒制可以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有限的借鉴与参照。

1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现状及要求

1.1“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

在中国知网上用“工匠精神”为主题搜索发现,自2015年起国内众多学者开始探索“工匠精神”的实施及培育的方法,部分院校成果颇丰。有的学者认为“工匠精神”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落实的部门应是学院的思政课部,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有的学者认为“工匠精神”应与专业教育结合在一起,落实到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当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培养“工匠精神”。以上两种观点有各自的理论依据和可行之处,但综合看来,还是缺乏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宏观认识。

1.2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要求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以及严谨专注、勇于创新的态度。那么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时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重点建设哪些内容呢?有如下几个要点:

1.2.1企业实践与学校学习的深度融合

“工匠精神”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种行为习惯,培育“工匠精神”的首要任务就是搭建起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大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创造环境和平台。古代的工匠技艺的传授主要是师傅与学徒的手口相授,现代的“工匠”不仅要能够学懂师傅传授的技能和经验,还须掌握与行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因此“工匠”培养的第一阵地是在学校。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知识到生产力的转换以及工匠技艺的锤炼需要在企业的实际生产场所进行,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1.2.2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深度融合

工匠的养成离不开实际的工作过程,尤其“工匠精神”中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态度需要有真实的场景配合。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工作过程是指真实的工作场景里一项任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规律,我们在将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为培育“工匠精神”服务的时候,除了要将具体的技术技能搬移到教学过程中,更加需要关注的是工匠们在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时候的“实践-磨-再实践-再琢磨”态度的培养。

1.2.3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深度融合

显性知识是指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形式清晰表示出来的知识。隐性知识是人们在做某种事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经验、态度、操作技能等难以通过语言、文字、图标展示出来的部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隐性知识具有个体的差异化特征,就算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相同,每个人所掌握的隐性知识是不同的,这加大了隐性知识的传播、转移难度,也提升了隐性知识的存在价值。要培育“工匠精神”首先要明确工匠的基本特质。工匠在中国古代一般以学徒的身份活动,他们在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手法、技艺、经验、诀窍等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往往是被工匠自身独自占有,工匠自身的技艺属于一种隐性知识。那么在现代我们要培育“工匠精神”是不是难度更大呢,如何将这种难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广泛传播?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如何将各个个体掌握的精湛技艺的隐性知识与可表达可描述的显性知识深度融合,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互相转化。

2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SECI模型

任何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一定是有着深厚的教学理论作支撑的,以往各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主要是从细节、小处着手,缺乏宏观的统一范式。在如今关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成果大量涌现的时刻,基于范式层面的改革探索刻不容缓。通过对“工匠精神”培育要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培养的核心思想在于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以及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融合方面,那么如何实现这些核心思想?SECI模型能为我们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SECI模型是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于1995年针对日本企业的知识管理管理构架提出的见解。他们认为知识的创造过程就是一个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断融合不断转换的过程,其中共有四個阶段:第一阶段为“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指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过渡,也就是我们理解的经验的分享与传递;第二阶段为“外化”(externalization),是指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也就是通过学习与反思,利用语言和图像等形式将隐性知识表示为人们容易理解的形式;第三阶段为“综合化”,是指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也就是将前两个阶段积累的零碎知识进一步的整合,将本存在于各个个体中的值得学习、借鉴的部分用专业的语言表达出来;第四阶段为“内化”,是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也就是各个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将新的知识吸收并应用到实践中,从而转化为个人的新的隐性知识。SECI模型设计之初是为了解决企业中的知识管理、创新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发现它已超越了企业这一应用主题,从知识的类型、学习情境等方面为知识的创造提供了一个阶梯式上升、螺旋式前进的通道。

3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范式

现代学徒制是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技能型人才培养范式,企业与学校两个主阵地的联合培养,来实现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近几年国内各大高职院校都开始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探索,从SECI模型看来,现代学徒制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有着明显的优势。

“工匠精神”的培养,首先要求有适合培养“工匠”的大环境,在以往高职院校与本地区的企业的合作关系,存在着层次浅、合作面窄、不确定因素高等特点。现代学徒制是由政府主导建立起来的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将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培育相结合,构建真正的“工作与学习情境”。在现代学徒制下,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活动交叉进行,每学期灵活安排2-3个月的企业学习时间。学生在企业由“老工匠”带领,学习操作层面的知识与技能,完成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接着回到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将所学的操作技能过渡为显性知识,然后通过深入学习,将前两个阶段积累的知识有效整合,完成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最后再回到企业当中,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在生产实践中,形成新的隐性知识。

4推进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4.1企业权益的保障

现代学徒制已在国内试行2年,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企业的参与度不高,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建立完善的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权益保障机制。从现代学徒制发展较好的西方国家来看,企业的权益都得到了国家层面制度上的保障,例如在得到政府一方面承担部分的教育经费,同时还给予企业每个学生每年3000欧的一次性补贴。在英国,企业只要满足条件均可获得政府的拨款。在推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考虑到企业承担了部分教学任务,应从这方面出发给予部分的财政补偿,相比利益补偿,企业更关注的是未来的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学校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先使用权。

4.2“学徒”权益的保障

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以“学徒”、“工匠”身份边学习边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其基本的權益需得到保障。一是学习的权益,无论是“学徒”还是“工匠”,最重要的是一种技艺的传承,在现代学徒制下培育学生“工匠”精神首先要为每一个学生安排一名技艺娴熟的老师傅作为企业实践导师,这种师徒关系一旦建立,需维持3年;二是学生在工作期间的薪资、保险、医疗等福利待遇的保障。学生在企业实践,一方面是通过跟着师傅学习各种技艺,同时也参与了企业的生产活动,理应获得相应的报酬,这在发达国家有制度上的保障,在国内没有明确的规定,需要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

推行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是为了主动适应当下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通过SECI理论发现,现代学徒制与培育“工匠精神”之间有着天然的本质联系,能从实践条件、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换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因此积极探索如何在现代学徒制下培育“工匠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工匠 知识 精神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