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性储层重复压裂实验研究

品牌
中国科技博览
2022年12月08日 22:23

裂缝性页岩储层水力裂缝非平面扩展实验

钱成

[摘 要]重复压裂裂缝走向问题,直接关系到重复压裂效果的好坏,能否有效扩大波及体积。本文采用大型水力压裂过程模拟装置,对裂缝性储层进行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应力状态下,重复压裂裂缝的起裂及延伸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新裂缝易从井筒附近天然裂缝延伸,由于初始裂缝的诱导作用,降低了二次压裂的起裂压力。结论对于现场裂缝性储层重复压裂裂缝延伸预测有一定指导作用,对压裂施工由重要意义。

[关键词]天然裂缝;重复压裂;室内实验,裂缝延伸;

中图分类号:TE3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4-0088-01

重复压裂作为油田增产的主要措施[1-2],一直被广泛使用。裂缝性储层重复压裂存在包括地应力、初始裂缝、天然裂缝等地质因素的影响,还包括施工排量、压裂液粘度、射孔特征等工程因素的影响,研究重复压裂过程较为复杂[3-4]。本文首次通过实验的手段,在考虑了天然裂缝存在于井筒周围条件下,研究了地应力变化、初始裂缝等因素对重复压裂成缝情况的影响。

1实验设备及岩样制备

1.1实验设备

本次实验采用大型水力压裂过程模拟装置进行重复压裂实验,装置包括该:破裂压力的组件、圆柱形岩样夹持器、方形岩样夹持器、压裂实验平台(为三种岩样提供载体)、模拟地温的加热箱体、环压提供系统、三向压力提供系统、管阀件系统、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操作台等部分组成。装置流程如图1。

其中水力压裂破裂过程模拟测试装置参数:最大压裂压力:65MPa;轴载压力40MPa;方形水力压裂模型规格:500×500×800mm;压裂液类型:水、油。

1.2岩样制备

采用水泥和石英砂1:1比例混合,调配尺寸为500×500×800mm混凝土试样,井筒长200mm,90°相位角射孔,共16孔,天然裂缝未80×80mm塑料薄片。

1.3实验设计

实验共设计4块岩样(1#、2#岩样用作测试设备),不同应力场条件下,考虑天然裂缝存在对重复压裂的影响。设计的应力条件及方案如表1。

2实验结果及分析

本次实验研究不同应力条件下,二次压裂裂缝延伸情况。

3#岩样的初始压裂,当压力升到6MPa时岩样破裂,产生一条垂直于最小主应力的垂直缝,改变最大最小主应力方向(大小不变),进行二次压裂,在距离井筒较远处发生转向,破裂压力仅为4.3MPa,3#实验产生的两条裂缝相互垂直。

由此可见在2MPa实验地应力差条件下,二次压裂裂缝沿着初始裂缝延伸并且发生转向,并且二次压裂的破裂压力要低于初次压裂的压力。

按照实验设计,考虑天然裂缝存在的情况下,在破裂压裂为6.8MPa时,初次实验产生裂缝后,将应力条件改为大小都为4MPa,进行二次压裂,压力上升到2.1MPa时,即产生压降,二次压裂裂缝并没有沿着天然裂缝延伸,而是沿着初次裂缝延伸。二次压裂延伸压力要小于4MPa,说明初始压裂裂缝未闭合。

5#岩样实验与4#岩样不同的是初始压裂的最大主应力方向改变(大小不变),二次压裂的应力降低,二次压裂时三个主应力均为2MPa,二次压裂裂缝并为沿着初始压裂裂缝延伸,而是朝着预置的天然裂缝延伸,说明了主应力大小会影响裂缝性储层重复压裂的延伸,应力大的地层会沿着原裂缝延伸,应力小的地层会沿着天然裂缝延伸。

对比5#岩样和6#岩样实验条件,6#岩样的应力差为2MPa,大于5#岩样的应力差为1MPa,但是二次压裂裂缝沿着初始裂缝延伸后转向,并未沿天然裂缝延伸,因此初次压裂应力差及闭合压裂会影响二次压裂走向的重要因素。应力差大,井筒周围应力转向小,同时由于闭合应力较小,会影响初次压裂裂缝闭合,导致二次压裂裂缝沿初始压裂裂缝延伸。

3结论

(1)高应力差条件下,二次压裂裂缝不易发生井筒转向,会沿着初始裂缝延伸并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向。

(2)裂缝性储层低地应力差条件下,主应力的大小决定二次压裂裂缝走向,主应力越大,天然裂缝闭合情况好,不易沿天然裂缝转向,二次压裂裂缝会沿初始压裂裂缝延伸。

(3)高应力差,低闭合应力会导致井筒附近应力场转向困难,同时初次裂缝闭合情况差,天然裂缝张开难度大。地应力差小,高闭合应力条件下,二次压裂裂缝易从井筒附近天然裂缝延伸。

参考文献

[1] 董光,邓金根,朱海燕,等.重复压裂前的地应力场分析[J].断块油气田,2012,19(4):485-492.

[2] 银本才,杜卫平,陈小新.重复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1,8(2):54-57.

[3] Blanton, T.L.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hydraulically induced and pre-existing fractures[J].SPE 10847,1982.

[4] 范學平,李秀生,张士诚等.低渗透气藏整体压裂流-固耦合渗流数学模拟[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1):76~83.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裂缝 文章 应力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