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新技术与应用
孙中英++王小宁
[摘 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因病会使用一些药物,但是在药物的运输或储存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氧化,药物被氧化后会使其成分发生变化,如果使用了被氧化的药物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采用先进的抗氧化技术可以有效地对药物成分进行保护,从而使人们可以安全地使用药物。在制剂技术中,通过加入抗氧剂、加入惰性气体隔绝空气、采用新型包装材料、新剂型等方法抗氧化,这些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药物的氧化率。文章对药物制剂中的抗氧化技术进行了阐述,希望可以进一步解决我国的药品使用安全问题。
[关键词]药物制剂:抗氧化技术:抗氧剂
中图分类号:R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4-0083-01
1 加抗氧剂
制备处方药剂过程中加入抗氧剂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药剂抗氧化技术。通常依据抗氧剂的溶解性,将其分为水溶性抗氧剂和油溶性抗氧剂。水溶性药物的抗氧化常用水溶性抗氧化剂,主要包括亚硫酸氢钠、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焦亚硫酸钠等。油溶性药物的抗氧化常使用油溶性抗氧化剂,主要包括丁基羟基茴香醚、抗氧剂-264、维生素E等。在制剂工艺中,随着药物剂型的不同,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抗氧化保护对抗氧剂的种类要求也不同。
1.1 固体制剂
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中的常用药品辛伐他汀,由于其分子结构中所含的基团成分不稳定,所以其容易被氧化,若想使其稳定性增加,通常会在其中加入抗氧化剂,如0.5%茴香醚或0.3%茴香醚+0.2%枸橼酸。当辛伐他汀胶囊中加入没食子酸丙酯∶枸橼酸=3∶2时,抗氧化效果好,可提高胶囊的稳定性。
1.2 注射剂
由于维生素C注射液易氧化变色,故其抗氧化方面的报道研究较多。焦亚硫酸钠能够有效抑制维生素C的氧化、变色及降解,大大提高了维生素C注射液的稳定性。葛根素的化学结构中含有酚羟基,其注射液性质极其不稳定,通过在处方中加入1%的硫脲,可增加其稳定性。优化后的穿琥宁注射液处方工艺合用α-巯基丙酰甘氨酸与巯基乙醇,注射液的稳定性得到提高:在酚磺乙胺注射液中加入合适的抗氧剂亦解决了其pH值下降的问题:利福霉素钠注射液处方中添加焦亚硫酸钠后其长期稳定性显著提高: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1)在无菌分装过程中采用二次充氮工艺,其稳定性得到提升。
2 惰性气体保护
当前,我国在注射液的安瓿熔封之前,对其使用充氮工艺,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治药物被氧化。在提取中药材易氧化成分时用充氮保护工艺也能起到不错的抗氧化效果。在银杏叶浸膏的提制中,在以乙醇-水体系为主,含10%的辅助溶剂中,加以氮气保护进行提取,可使银杏叶浸膏获得率提高42%,黄酮含量提高22%,内酯含量提高33%。充氮技术一般在液体制剂中使用较多,在固体制剂中的应用很少见。科研人员通过对10批注射用头孢拉啶粉针剂充氮研究发现,充氮粉针色级变化不大,而未充氮粉针色级变化比较明显。抗氧化技术通常联合使用,依达拉奉注射剂中使用亚硫酸氢钠和半胱氨酸盐酸盐作为抗氧剂,同时在药液的配制与灌封过程中全程充氮保护,能提高依达拉奉注射液的稳定性。
3 包装材料
药物的包装材料也对药物的稳定性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生活中接触到的药物包装通常包括塑料、锡纸、玻璃等等。玻璃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包装材料,能起到很好的隔绝药物与外界空气的作用,但有些金属材料在储存过程中会释放碱性物质,很容易让那些遇碱不稳定的药物生成杂质,严重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对于那些容易氧化的药物使用金属材料包装也会在存储中发生反应,失去药效,甚至产生有毒物质,因此包装材料的正确选取对药物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药颗粒剂常用各种薄膜袋装,虽有携带、服用方便等优点,但不同包装材料对药品受光、温度、湿度及微生物作用的保护功能是不同的。不同材料制成的复合膜用于包装,对药品的稳定性影响差异很大,铝箔塑料复合膜明显优于镀铝塑料复合膜,而镀铝塑料复合膜又优于塑料薄膜。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材料被开发出来,药用包装材料的选择范围将越来越宽泛,开发出不与药物反应、有效隔绝空气、安全、不吸湿、稳定的药用包装材料将对药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 其他抗氧化技术
4.1 包衣技术
随着药物制剂水平的提高,药用新辅料、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药品包衣经历了糖包衣到薄膜包衣的演变。薄膜包衣具有稳定性好、包衣时间短、增重少、抗湿性好等优点,已逐渐代替糖衣。依据其功能性可将薄膜包衣分为功能型薄膜包衣和普通型薄膜包衣,而根据包衣剂型的不同又分为片剂包衣与颗粒剂包衣:普通型薄膜包衣可以将药物与周围环境隔离,起到抗湿防潮、避光、掩盖不良气味等作用,提高产品的稳定性、抗氧化性和防潮性能。
4.2 应用新技术
4.2.1 包合技术
咪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由于其不溶于水且结构中有酰胺基和醚基,极易氧化变色,将其制成β-CD的包合物,已包合的酮康唑W/O型软膏与未包合的软膏在相同条件下相比,后者1个月后颜色完全改变,而前者颜色一直未变,说明其稳定性明显增加。
4.2.2 脂质体技术
脂质体中可包封一些不稳定、易氧化的药物,药物因受到脂质体双层膜的保护,稳定性得到提高。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具有美白祛斑、延缓衰老的功效,但是容易氧化变质,且不易被皮肤吸收。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兴药物载体,对包封的药物具有保护作用,从而提高其稳定性,增加作用时间,维生素C脂质体和维生素C纳米脂质体的抗氧化功能与游离维生素C基本一致,而两者的皮肤穿透能力均较游离维生素C强。
4.2.3 微囊化技术
微囊技术是20世紀40年代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渥斯特教授发明的,药物被微囊包埋以后,具有其他剂型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将药物制成微囊后,可提高其稳定性,便于制剂生产、贮存和使用,稳定生物活性,有助于发挥疗效。
4.3 胶囊封口技术
研究人员通过考察胶囊封口次数及封口干燥时间,对封口工艺进行优化,并考察封口技术对易氧化、易吸湿药物稳定性的影响,以考证胶囊封口技术是否能够解决此类药物放置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结果发现,胶囊封口技术可以提高易挥发、易氧化、易吸湿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结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对于药物的抗氧化技术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为了使药物不被氧化,可将其他领域的抗氧化技术应用到药学中来。此外,除了在液体制剂包装中充入氮气保护外,也可以考虑在固体或半固体制剂中充入氮气保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药物的抗氧化不再是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一大难题。
参考文献
[1] 杨士友,田军.抗氧剂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08,12(11):1096-1098.
[2] 何学贵.药物制剂注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6.
[3] 吕文辉.不同辅料对辛伐他汀片剂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24(7):4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