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史美艳
中图分类号:U2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9-0249-01
时下,各学校在教学中大多已打破传统模式,由以前的教师为主导逐渐变成学生为主导。正如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我觉得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才能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体验质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启动者
学生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外界环境刺激的积极反应。质疑是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多思善问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老师在课堂教学众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将会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由于学生学习经验或生活经验少,可能提不出问题或在问题面前束手无策。教师就应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抓住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可能产生的疑惑,精心创设情境,设法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就创设了一个实际情景,与学生一起做开汽车的游戏。我当司机,让学生做乘客,先上来5个学生。汽车开动,我问学生现在汽车上有几个人?(5)个。新安庄到了,停车,又上来几个阿姨,汽车再开动,我问又上来几个人?(3个),现在汽车上一共有几个人(8个)。又到一站,停车,下去了4个学生,我问现在汽车上还有几个人?(4个)。这样抽象出算式5+3-4=4。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了几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探索新知,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这样的课堂,让学生体验了自己质疑,自主探索,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二、操作发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连接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那种重教法、轻学法的状况,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去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具、教具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说一说,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例如:老师在执教“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根据学生以前所接触的平面图形都是能用直尺准确地测出周长,而对测量闭合曲线是件新鲜事,以及学生爱动的特点,从学生动手操作来安排教学活动。老师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以用直尺测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怎么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材料,看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测法,同学们试试吧!”顷刻,课堂上学生人人动手参与,你搞这个实验,他搞那个实验,气氛十分活跃。然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有滚动的办法测出这几个圆的周长。”有的说:“我认为滚动的办法有他的局限性,假如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比较好。”教师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的思维方法,然后用滚动、绳测的方法模仿演示,并在黑板上做上记号。当学生找出几种测量方法之后,教师就顺水推舟,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用细绳的一端系着纽扣,手拿着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画一个圆,这就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明白:用滚动和绳测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然后教师又问:“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有效的办法呢?”这样,通过启发、引导就把教学过程引向了深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接着,教师用投影显示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问:“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啊?有什么关系?”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最后得出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并促进了知识的内化。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在于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个性,而每一个学生既是活生生的主体,又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每一位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确立学生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只要每一位教师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準确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培养出“会学习,会创造,会开拓,高素质”的跨世纪的人才。
三、拓展深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应用者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业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少专家指出,数学教学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懂得的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为伴,使学生在实际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讲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动画出示阿凡提巧戏小王子的故事:有一天,阿凡提让他那头小毛驴和王子玩拿牌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有25张牌,双方轮流拿,规定最多可以拿3张,最少可以拿1张,谁拿到最后一张,谁就输了,王子看了之后,狂妄地笑道:“一个大活人还能玩不过一头小毛驴吗?让我来击败这头小毛驴吧,如果我输了,我就用一匹马来换你的小毛驴。”“这个主意好极了!”阿凡提高兴地说:“你是王子,你先拿吧!”王子没客气,顺手先拿了3张牌,阿凡提暗暗地在毛驴身上捏了一下,毛驴叫了一声,表示要1张牌;第二次,王子拿了2张牌,阿凡提又在毛驴身上捏了两下,毛驴叫了两声,也要了两张~~~~~就这样,无论王子怎样拿,阿凡提代替毛驴拿的牌始终保持每轮双方拿牌数的和为4,就这样第六次拿完便剩下1张牌,于是王子不得不拿最后的一张牌,以输告终,阿凡提用他的一头小毛驴换回了王子的快马。阿凡提为什么会赢,他有没有用到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呢?这位教师充分考虑到孩子喜欢童话故事的特点,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来安排设计,把数学引向了孩子们的生活,及时地提供了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在应用中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体验数学的魅力和童话故事一样地吸引着他们。
总之,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背景出发,得到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数学的真实作用还原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问题。要学生学会数学,做数学,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发挥、发展、创新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