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油井杆管偏磨的原因分析

品牌
中国科技博览
2023年02月04日 14:38

浅谈 油井管杆偏磨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EPUB

王芳莲

[摘 要]从油井实际状况综合考虑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目前需要采取的相应对措。缓解杆管偏磨、延长生产周期,达到降低采收成本的目的。

[关键词]杆管偏磨;原因分析;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TH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9-0051-01

1 原因分析

1.1 井筒套管、抽油杆、油管变形

(1)油井套管变形。在钻井过程中井筒本身并非完全直井段,每一口井都存在着个别拐点。另外,井筒本身由于长期受地壳变动的作用,会使原有的固井强度不同程度受损,导致在井筒的强度薄弱部位引起套管变形而出现新的拐点,使井筒段出现立体的“S”结构。

(2)井筒生产管柱出现的变形。生产管柱在井筒内部的变形方式主要来自以下方面:①井筒本身存在的不规则变形曲线,使管柱随弯就弯而变形。②采油生产过程中,受抽油机往复载荷和液柱的压力变化产生的变形。③采油过程中,尾管配加重量欠缺,导致系统的振动而引起管柱的随机变形。④作业时,野蛮起吊人为造成的单根油管变形,使局部产生变形拐点。

(3)抽油杆杆柱产生的变形。抽油杆属于采油系统柔性最强的杆柱,它是极易变形的配套部件,在生产过程中杆柱的变形有以下方面引起。①受到管柱变形而出现的被动变形。②杆柱往复运动中,受到拉压载荷的变化会引起杆柱系统产生随机或不规则的变形。③杆柱设计组合科学性差,杆柱利用系数差异较大,将导致低强度段产生变形。④杆柱与井口装置对中偏差较大,致使杆柱偏离油管中心而靠向油管内表面出现局部磨损。⑤修井作业过程中,人为造成的个别抽油杆弯曲变形,使杆柱个别部位残存的变形。

1.2 油井产液含水量上升

国内目前各油田的生产油井,由于开采时间多进入中后期生产阶段,原油中的含水量逐年上升(个别油井含水量达到了98%左右),特别是注水驱油区块和稠油降粘单井吞吐区块表现最为明显。因此,随着原油含量的减少,受水力冲刷作用和两者之间的摩擦系数加大,势必影响杆、管间磨檫副的润滑效果,导致杆管偏磨速度加快,出现频繁修井作业或频繁更换部分油管和抽油杆,促使用户的采油成本上升。

1.3 原油中含砂量增加

國内生产油井,地层产出的油液不但含水量上升,而且出砂量也相应攀升,严重时则出现砂埋。特别是细粉砂,难以做到有效的防治。在生产过程中,油包砂的现象很难做到人工举措得以解决,加上机采系统较高频次的循环,油液中的砂粒只能促成杆管间摩擦加剧,出现杆、管柱的个别部位过早失效,出现杆断脱、油管磨漏等事故。只有与实际机采系统现状有机结合、综合考虑,采取与之相匹配的技术配套措施,来最大限度地减缓杆管偏磨,以延长整个采油系统的生产周期。

2 杆、管偏磨所采取的措施

2.1 在井筒和管柱上应采取的措施

套管变形是一种必然现象,为清楚反映油井拐点位置,应适时跟踪从油井中起出的油管、抽油杆,针对弯曲变形状况和偏磨部位,可初步判断出井筒拐点位置,必要时借助测试井筒数据,结合前期修井作业记录,要准确判定井筒存在的变形位置,定期组织分析井筒的变化趋势,便于在设计修井作业方案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1)根据井筒拐点位置,应在生产管柱上适量加装油管扶正器,扶正器的结构型式有两种。下图为钢制弹性油管扶正器,安装在油管接箍位置;另一种是强化尼龙扶正器,直接套在油管的管体上,可随机在管体上轴向窜动。

(2)对于泵挂≤1200米的油井,可在井口上加装使用油管旋转器。对于泵挂>1200米的油井,由于管柱承拉应力增加,为防止管柱变形,作业方案要考虑在管柱上使用油管锚。

(3)为达到杆管柱系统相对平衡,抽油泵下端应使用足够数量的尾管,最大限度消除系统生产过程引起的振动现象。

2.2 在杆柱上采取的措施

机采系统抽油杆柱作为柔性系统单元,在管柱内极易产生弯曲变形,导致杆柱外表面与油管内表面接触几率增加,长时间相对滑动接触而出现快速磨损。因此,在杆柱设计时应考虑采取措施。

(1)根据前期修井起出的抽油杆,确定杆柱磨损部位,并在实施方案中考虑使用抽油杆扶正器。目前扶正器的种类有:a、钢制和尼龙滚轮径向交错分布结构的扶正器,其连接在杆接箍部位;b、直接套在杆体上的扶正器,分为固定和活动两种结构型式;c、在杆体上直接压注成型固定的扶正器(一般每根杆上均布3个)。实际选用时,要根据井筒杆管偏磨位置、管柱组合或单一口径、泵排量等因素综合考虑,科学确定杆体扶正器加装位置和数量(依据经验,在井筒拐点处要求每根抽油杆上应均布2~3个扶正器;在拐点交界处上下25~35米位置每根杆上应1~2个扶正器,加装应遵循远离拐点顺次递减。)。

(2)在油井的偏磨位置,杆柱上应考虑使用新开发的防偏磨抽油杆。该装置是由高强度、高柔性和耐磨的扶正体,以及经过镀铬处理的(长度约为4~5米)抽油杆组成。其工作原理为:当油井中管杆发生挠性弯曲时,扶正体自动找到偏磨点,卡在偏磨点部位,使抽油杆在扶正体内运动,避免了杆体与管壁的接触。另外,高强度镀铬杆和扶正体之间因选用特种材料和处理强化方式,二者间的磨损程度很低(按照6次/分钟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磨损量≤0.4mm/年),从而有效避免了管、杆柱间偏磨现象的发生。

(3)在井筒杆、管偏磨段,除在杆柱上使用扶正器外,杆柱上可采用经过表面强化处理的接箍,再配以耐磨的氮化防腐油管组合使用,对杆、管的偏磨也能够有效缓解,应作为目前解决杆管偏磨措施的首选。

(4)为避免杆柱下行时产生的弯曲变形,杆柱设计时应酌情考虑使用一定数量的加重杆(根据泵挂深度和抽油机额定载荷、原油物性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

2.3 在抽油泵上采取的举措

对于使用常规抽油泵的油井,泵筒与柱塞选择间隙应适当放大(在0.14~0.19mm为佳),在辽河锦采生产油井应用效果表明,放大间隙的抽油泵产品采收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同时又减小了杆柱的下行阻力,缓解了杆管偏磨现状。

2.4 在抽油机、采油树、光杆匹配等采取的措施

(1)抽油机的工作制度也是造成偏磨加剧的关键因素。短冲程、高冲次将会直接导致杆管偏磨加剧。因此,不论为何种抽油机,都可使用最大冲程和较低冲次相组合。对于冲程在4.2米以下的抽油机,冲次应选择为4~6/min为好;对于冲程在4.8米以上的抽油机,冲次应选择为2~4/min为佳。

(2)驴头与井口的对中性能,随着地面下沉而发生变化,促使产生杆管的随机偏磨。

(3)合理匹配光杆与杆柱的组合,Φ28.6mm(1-1/8)光杆与5/8、3/4抽油杆配套使用;Φ31.8mm(1-1/4)光杆与7/8抽油杆配套使用;Φ38.1mm(1-1/2)光杆与1、1-1/8抽油杆配套使用;从而保证光杆强度高于所配套的抽油杆强度,延长光杆使用寿命,减少光杆的断裂事故。

3 结论

杆管偏磨又是目前各油田急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在实际确定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根据油井的生产状况,综合分析井况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配套措施,解决油井生产中的个性化问题。

(2)应有目的的选用与油井相配套的适用的配套产品。

(3)跟踪国内外采油新工艺发展趋势,研制开发的配套产品,充分体现实施效果。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运动 井筒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