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三部曲

品牌
中国科技博览
2023年02月09日 21:27

在医学物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徐本祥

中图分类号:U6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9-0253-01

小学科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理所当然地应该加强创新教育。我们科学教师在凭借教材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几点体会,供同行们商榷。

一、开始于质疑提问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激疑和质疑,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从教师的问转化为学生的问,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借助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大胆地向教材、老师质疑,并逐步由“敢问”向“善问”发展,一步步向思维的深层次拓展。如在教《斜面》一课,首先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是:斜面有什么作用?学生设计出对比实验,把竖直提起的物体用的力与沿斜面拉起物体用的力进行比较,证明用斜面省力。实验中学生还发现虽然每一小组物体的重量相同,斜面的坡度不同,省力的多少不同。学生对此提出了不同的假设:有的学生提出,利用斜面提重物省力多少和与提升的高度有关系;有的学生提出,与斜面的长度有关系;有的学生说,与斜面的坡度大小有关系。同学们根据假设确定不同的实验目的和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如在教学《通电的线圈(二)》一课时,有同学提出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和电池数量有关;有同学提出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和铁芯长短有关;有同学提出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和铁芯粗细有关;有同学提出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和有没有铁芯有关。这时有学生提出来:“线圈和铁芯组合在一起才叫电磁铁,如果没有了铁芯还能叫电磁铁吗?”听了他这种说法,我感到非常惊喜,想不到我的学生敢于独立思考,而且讲得有理有据,令人佩服,这正是创新精神的表现。

二、行进于主动探究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把探究的机会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1、主動参与,注重探究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科学课不仅仅是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科学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如教学《声音的产生》,我让每个同学先找出周围出现的各种声音,再让学生想办法使一只保鲜袋发出声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想出了不少方法让那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亦激发了学生想主动探求声音产生的原因在哪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科学现象经常就在我们身旁出现,如果能认真地思考、讨论,将会加深理解,活跃思维,师生将在这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感到欢愉,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如在《心脏和血管》这一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手握拳头及松开的动作让学生认识心脏的跳动——舒张和收缩,既形象又易于掌握。接着又让学生利用听诊器听心跳,用手摸脉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跳动的理解,最后让学生利用挤压浸入水盆中的塑料瓶中的水,了解心脏跳动与血液循环的关系。所有的操作活动,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只是做简单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开放性的,没有统一的格式和要求,但必须要求学生全身心、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要使每位学生都努力为小组的研究工作出点子、作贡献;要使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形成良好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如教学《蚯蚓找家》一课时,每组都选择了感兴趣的问题来观察蚯蚓,其中一组的选题是:蚯蚓是怎么运动的?在小组长的安排下,组员们个个都忙开了:有的拿放大镜,有的拿玻璃,有的忙于记录……学生在组内畅所欲言,交流各自的发现:蚯蚓爬行后会留下痕迹;蚯蚓爬行时身体是伸缩的等等。在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探究中,获取了有关蚯蚓的很多知识,充分体现了探究的快乐。

又如我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互相协作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气,再有自己的宝贝去玩空气。然后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玩法,并推选出一位学生汇报。通过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达成了一些共同的认识,得出了同学们较为满意的结论,虽然这些结论并不完美,可是这个交流探讨的过程却洋溢着民主和谐的气氛,师生相互分享着他人的思维成果,体验了交流的快乐,而且在思维的碰撞中,闪现出新的火花。特别是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有时比老师和教材对他们的启发更为具体和深刻,也更容易为他们接受。

三、延续于应用创造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课后续性研究活动,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动手实践,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等活动。

上完《灯泡亮了》一课后,我趁热打铁:“运用你们所学的知识,看你能用多少种连法,使小电珠发光?”结果,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接出了各种各样的电路,有的还使几盏灯同时发光,有的竟用了并联、串联的方法,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了体现。

如在教学了《密切联系的生物界》一课后,同学们了解了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后,我就要求学生自制“生态瓶”,同学们就能根据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成功制作出一个“生态瓶”来,在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教材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质疑提问入手,让学生亲身经历合作探究、应用创造这个过程,他们的创造灵感才能被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活动才会成为可能。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学生 完美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