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分析的翻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品牌
科技视界
2023年05月06日 16:13

基于社会需求的英语师范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调查研究

滕飞+刘已初+吕英莉

【摘 要】我国翻译行业的蓬勃发展,促生了翻译本科专业。在过去十年中,翻译本科专业迅猛发展,但对于培养何种翻译人才,如何培养翻译人才的讨论从未停止。翻译行业的需求,是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课程设置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所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本文基于需求分析理论,通过对翻译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调研,提出设置“四位一体”模块化翻译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需求分析;翻译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1 我国翻译产业和翻译本科专业(BTI)发展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日俱增的语言服务需求促进了翻译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中》的阐述,我国语言服务年产值在“十二五”期间保持年均15%的增速。2015年语言服务企业年产值超过2600亿元,专职从业人员达到200万,中国语言服务企业达到55975家。

中外交流的不断加深与拓展促生了翻译本科专业。自教育部2006年设立了翻译本科专业(BTI)以来,十年间,翻译本科专业发展迅速,截止2016年全国已有230所院校获批开设翻译本科专业,为市场输送了大批的翻译人才。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符合市场需求仍需要不断地探索。

2 需求分析理论

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最初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ESP),文献中第一次出现需求分析术语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印度,由Michael West提出(转引自Howatt 1984:245)。之后五十年,需求分析理念几乎没有在相关文献中出现,直到七十年代才重新受到關注。欧洲委员会(Council of Europe)努力倡导将它应用到ESP领域(West 1994:2)。随着着眼点从关注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到学习者学习需求的转变,需求分析开始被应用到通用英语教学领域,成为外语课程设计不可或缺的步骤。

上世纪八十年代,学者们对于需求的分类提出了不同见解。Berwick(1989)把需求分为觉察需求和意识需求。Brindley(1989)认为需求包括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学习者的个人信息。另外,他认为需求还可分目标情景和学习需求或产品导向需求和过程导向需求,目标情景或产品导向需求是学习者未来工作情景对学习者的要求,学习需求或过程导向需求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待这种情景的态度。Hutchinson& Water(1987:59)也认为需求可分为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如表1所示)。学习需求包括学习条件、学习者知识、学习者技能和策略及学习者动机等。目标需求则指学习者为了应付未来工作环境必须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技能。Hutchinson& Water将目标需求进一步细化为必学知识、欠缺知识和想学知识。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一起成为考量和评价课程设置的两大重要指标。

3 翻译行业用人单位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通过问卷星平台调研了北京地区78家翻译机构,机构规模均在30人以上。共发放问卷78份,回收问卷78份,有效问卷78份,问卷有效率为100%。通过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为课程设置提供依据。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发现:

3.1 用人单位翻译业务以笔译为主

调研结果显示,在被调查单位中,笔译平均占公司业务的72%,口译的平均比例为28%。由此可见,目前翻译市场的业务以笔译为主。因此,在设置课程时,不但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同时也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3.2 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应聘条件

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实习经历,其次是是否有相关行业证书,再次是毕业院校,最后是学历和学习成绩。

在证书要求方面,63.6%的用人单位认为学生最应该考取人事部CATTI证书,27.3%认为学生最应该考取全国外语翻译证书,10.9%认为学生最应该考取上海外语口译证书。

因此,在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鼓励学生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考取翻译行业相关证书,并为其提供相关学业辅导,帮助学生考取证书。

3.3 用人单位对翻译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

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认为翻译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依次如下:中外文语言与互译能力(96.4%)、专业领域知识(92.7%)、翻译软件操作能力和网络资源检索能力(63.6%)、职业道德与行业规范(47.3%)、中文写作能力(34.5%)、团队合作能力(27.3%)、工作压力承受能力(27.3%)、人际沟通协调能力(20%)、解决问题能力(20%)、组织管理能力(14.5%)。

4 构建“四位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

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翻译人才在中外语言能力、中外语言互译能力、专业领域知识、翻译软件操作能力和网络资源检索能力等知识与能力需求较高,其中后三种能力可归纳至中外语言互译能力中。可见,用人单位要求翻译人才应具备较强的中外语言能力和中外语言互译能力。虽然用人单位并未对文化知识能力提出明确要求,但语言、文化不分家,学习语言必然要学习其所承载的文化。作为翻译行业的从业者,从事的不但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工作,更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一名合格的译员必需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而且,《国标》中也要求翻译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多元互补的百科知识结构,重点掌握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翻译知识三大方面的知识;具备良好的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根据翻译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制定不同模块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即“四位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

三种能力共对应四个课程模块:语言知识与能力模块、翻译知识与能力模块、相关知识与能力模块与实训实践课程模块。语言知识与能力模块可设置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汉语阅读与写作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知识与能力,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翻译知识与能力模块可设置各类口笔译课程,并可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开设特色课程。此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口笔译能力,使学生掌握不同领域的基础笔译技能、及各种场合联络口译和一般难度的交替传译技能。相关知识与能力模块可设置中国文化概要、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选读、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旨在培养和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具有较丰富的人文知识,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训实践课程模块可包括翻译工作坊、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习实践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翻译实操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5 结语

课程设置的效果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验证,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教材选用等方面也会影响其效果。同时,也要根据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课程设置只是人才培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仍有许多方面有待继续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Berwick, R. 1989. Needs assessment in language programm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A].In R. Johnson (ed.) .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Cambridge: CUP.48-62.

[2]Brindley,G. The Role of Needs Analysis in Adult ESL Program Design[A].In JohnsonR. K(ed.)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Howatt, A. 1984.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OUP.

[4]Hutchinson,T. & A.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5]West, R. 1994. Needs analysis in language teaching [J]. Language Teaching 27:1-19.

[6]陳冰冰,王欢. 国内外外语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7):33-37.

[7]文军,李红霞.以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界,2010(2):13-17.

[8]苏艳飞.基于社会与学生需求的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5):89-91.

[9]仲伟合,赵军峰. 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2):289-296.

[责任编辑:朱丽娜]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调查 需求 能力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