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品牌
中国科技博览
2023年06月14日 20:44

环境生态社区 专注于环境科学/生态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热点和进展-水...

潘国权

[摘 要]本文以某地水利生态环境规划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和阐述,在结合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运用遥感及GIS等技术对研究区各生态环境因子及生态敏感目标进行现状分析可以实现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TU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1-0157-01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建设项目工程立项的重要工作之一,其概念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被首次提出,此概念的提出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国内外对于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相关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突破。

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分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包括有地理学、生态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综合学科[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来预测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具有宏观分布特点的自然资源和区域环境作为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对象,其涉及的相关自然等级体系往往会超过单一生境或生态系统的范围,从而上升到景观甚至区域这样更高一级的自然等级体系范围之中。

以往针对点源以及生态系统变化的评价己远远不能满足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不断变高的要求,因此,对于研究影响生态环境的原因并践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策更不能仅依赖于对某单一生态系统的研究,而是需要进一步上升到对大、中尺度自然体系的基本生态学特征展开研究。

1.1 国外研究进展

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促进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的兴起。这一时期主要是美国学者与法国学者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学者Larry W,他在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时所运用的方法主要为生态评价程序(HEP)以及生态评价系统(HES)[2]。20世纪80年代期间,美国学者Waiters在构建生态环评动力模型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动态变化过程进行预测。20世纪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加拿大学者William R和John T.Lee等,William R提出了生态足迹分析法.John T.Lee将GIS技术引入生态评价中,将景观质量与生态系统价值联系起来,进行区域范围的景观生态研究。21世纪以来,多通过建立评估模型而进行生态影响评价,该时期较侧重于模型探究而定量分析不多。如瑞典学者Mortberg U.M等,通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生态决策支持系统,建立了定量的分析模型,并将指标体系也具体化,对斯德哥尔摩的城市化生态影响进行研究。

1.2 国内研究进展

新中国第一次环保会议在20世纪70年代召开,在此会议上,环境影响评价概念被首次提出,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进近10年后才逐渐显现,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研究才慢慢展开[3]。可以说,我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物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的影响评价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影响评价工作,而且结合相应的环境标准进行了定量评价。

我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新纪元的真正开始是1997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颁布以后。自此以后国内学者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研究。2000年,詹前涌运用了模糊集合法研究生态环境,得到了比较理想的结果。2002年,郝永红等通过灰色系统方法的研究,并在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评价了中国生态环境质量。2006年,王金叶和程道品等人,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广西生态环境运用了模糊宗介的技术方法进行了评价研究。陈莹、尹义星等人于2009年对太湖上游支流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运用Markov模型和CLUE-S模型进行研究,对该区域10年后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分析了其景观格局的变化,研究了该区域10年景观生态以及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4]。孙继承等人在2011年对甘肃酒泉某风电工程进行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3 河流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关于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展相对来说比较缓慢,一是环境影响评价初期,人们主要关注污染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二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较为复杂,短时间内难以提出既科学又可行(对于一般的建设项目生态环境评价而言的操作)的方法。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污染不断加剧,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对建设项目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一方面可以为最终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在进行陆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着重引入了“3S”技术以及景观生态学方法理论等,可以对大中尺度区域进行研究,通过对区域景观空间结构的分析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功能等的分析,比较准确地反映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影响程度。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工程建设前期的必要工作之一,近年来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研究。刘树明于2012年以福建永泰白云抽蓄水电站为例,运用3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方法,通过对植被类型以及分布特点、生物量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等的探讨,进行了评价区生态完整性评价,最终为工程是否可行提供依据;2014年易浪通过3S技术对榆林市2000年和2010年土壤侵蚀、土地利用和环境等变化状况进行研究,总结出该时间段其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生态规划和管理措施等提供参考和借鉴;2015年,李娜通过分析河流沂水工程的取水段和退水段的生态环境影响,对河流引水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进行研究。

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方法

2.1 研究内容

(1)陆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以及技术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讨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不足;

(2)以某地水利生态环境规划对陆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为实例,研究评价区内动植物资源、土地利用格局以及水土流失现状,预测分析工程建设对以上生态因子产生的影响;并对研究区生态敏感目标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梯级电站建设对评价区生态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

(3)主要通过计算景观优势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等定量化指数,从景观空间结构、恢复稳定性以及阻抗稳定性三个指标研究梯级水电工程建设对评价区和重点影响区两个不同尺度范围内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影响。

2.2 研究技术路线(图1)

结语

我国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己经成为水电开发的主要方式,水电梯级开发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流域环境,这种影响不是单项水电工程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累积和,所以对流域梯级水电规划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探索,既是确保流域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需要,也是环境影响评价自身发展的要求,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实现流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衡景梅.景观生态学方法在攀枝花市高耗能园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D].四川大學,硕士学位论文.2003,5

[2] Larry W. Canter.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Mc-Graw-Hill. Inc. 1996

[3] 宋兆民.试论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和片林在黄淮海平原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J].农业经济问题.1982,11:66-68

[4] 陈莹,尹义星、陈爽.典型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预测及观生态效应分析—以太湖上游两苔溪流域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8):765-769.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评价 生态环境 文章 生态 人与自然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