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课程发展的思考

品牌
科教导刊
2023年06月17日 23:41

对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

刘佩杏

摘要 本文从课程的本体概念和价值实现出发,思考21世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认为未来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应以幼儿的个体发展和社会生产解放为指向,其中社会价值的实现以幼儿个体价值的实现为前提,通过分析幼儿园课程中幼儿缺乏主体性意识、忽略了幼儿全身心的感官体验等现有问题,推断21世纪中国的学前课程应该具有主体性、生成性和体验性的特征。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 课程价值 课程设计取向

幼儿园课程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实践幼儿园课程,需要关注幼儿主动的、真实的体验、关注幼儿的学习、关注渗透。21世纪已过去十七年,中国人依然怀揣着对教育强国、教育树人的希冀,如何不负历史重托,培养出21世纪的合格公民,这是幼教界一直重视的问题,课程是教育的心脏,回归学前课程的本体概念,在教育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鉴方面都应符合新时代特殊要求,进一步讨论课程开发中的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动态契合,以及学前课程的设计取向。

1突显幼儿主体性的幼儿园课程

从上个世纪开始,我们就不断描绘新世纪未来社会理想成员应有的基本素质,其中包括不断学习的欲望和能力、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责任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可置否,21世纪具有新时代的特质,21世纪的中国公民也要求不断体现出“主体性”时代的基本素质。冯晓霞老师曾明确指出:“主体性即‘主人性,是人在各种现实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人的属性。”突显幼儿园课程中幼儿的主体性,包括积极主动性、独立自主性、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需要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三大关系。未来社会的理想新人是具有高度主体性品质的人,然而目前幼儿主题性发展缺失现象仍相当突出,能较好掌握知识却欠缺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适应社会能力弱。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则在于托幼机构中儿童自主探索机会少、师幼关系不平等、重共性轻个性、重统一轻差异。尽管这一问题现己改善许多,但关注并促进幼儿主题性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

2关注幼儿自主自信、关心合作、探索创造的幼儿园课程

赫胥黎《美丽新世界》里的幸福儿童是标准化批量生产的瓶子,忽视人类的个体差异性及个别需求,逃避苦难造就的坚毅与勇敢,缺少个人情感和基本的自控力,追求一成不变的“幸福”。那是赫胥黎对未来物质泛滥的文明社会预测,但里面充斥着各种统一、标准化和过度的及时行乐“文明人”,通过对比思考,我们幼儿园课程应重点突出自主自信、关心合作、探索创造等目标,以促进幼儿主题性发展。其中,“自主自信”旨在激发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能全面认识自己的长短,能学会与自己、他人积极相处;“关心合作”是旨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能关心尊重他人并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继而逐步适应社会;“探索创造”旨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带着发现的眼光认识和创造美好生活。

幼儿园课程如何激发幼儿主体性发展,关键在于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在于教师“耐心等待、观察与介入”程度,是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恰当处理好教师与儿童的各种关系,有利于儿童主体性发挥。不管今后幼儿园课程模式具体将如何改变,都应该坚持以下几点:

幼儿园课程应注重幼儿的自主探索,教师应善于提供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并引导其思考、发现、创造;幼儿园课程应该注重幼儿的个性化发展,而非整齐划一地培养,尊重幼儿的选择,理解幼儿的试误,帮助幼儿建构对世界的认识,获得自我认同感;幼儿园课程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注重幼儿一日生活的课程价值,善于将真实生活与幼儿园课程相融合,尝试用“实习场”营造合适的任务情境,帮助幼儿积极地“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但前提是从儿童自身需要出发,而并非为了满足成人的某种欲求而提前对儿童条件设置。

3灵活处理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幼儿园课程

有益于学前儿童经验智能的增长、情绪趋于稳定、良好地适应社会、身体健康成长、审美能力提升的学前方案,特别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由于课程开发者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因而产生了“社会本位”、“儿童本位”、“学科本位”等典型课程观及其他折中性质的课程观,这些课程目标对应着不同的课程模式,如行为目標(在课程之前预先定下课程结束后儿童应发生的可见行为的变化。)对应着“目标模式”;生成性目标(在教育情景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对应着“过程模式”。

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各有利弊,其中,过程模式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更有优势,如瑞吉欧的生成课程,美国的“自然发生”课程。这与今天国家对教育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一致的。

生成课程首先源于儿童与教师的兴趣,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让课程目标与幼儿兴趣、需要的满足有机融合起来,在活动任务、环境中的人事物、突发事件、共同生活(解决冲突、给予关爱、建立常规)中灵活生成课程目标,注重儿童活动的过程,反映过程中儿童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结果及其经验生长的要求。21世纪幼儿园课程应注重生成性,注重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的动态结合,由于生成性目标是非预成性、在教育情境中自己产生的目标,因而在尊重儿童,使其有权决定最值得学习的事件时,儿童将日愈深入探究其已有知识,并在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过程中生长新的知识点,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必然会促进终身学习。

4注重体验性的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幼儿学习方式的行动性和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我们的幼儿应该在自然情境中学习。但在现实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幼教工作者仍难以避免“幼儿端坐静听”“忽视幼儿探索”“过度关注幼儿听觉而忽略其他感官学习”的教学现象,在实际的课程实施中,仍存在“幼儿徒手学习”“课程资源单一、忽略物质性资源”“难以创设适合幼儿理解的情境”的现象,这些都在无形中剥夺了幼儿体验式学习的权利和机会。

关注幼儿的生活体验和学习体验,切实帮助幼儿“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幼儿的一日生活,幼儿的学习发生在具体的一日活动中,我们要以学定教,根据幼儿的学习行为及其现有水平来确定教师行为。

关注幼儿的真实体验,关键在于激发幼儿探索的心向。杜威曾指出,应重视幼儿直接知识的获得,而幼儿获取的直接知识是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即“主动作业”,这一积极探究、操作和交往的状态,本质在于生活与生命的关联,如果该活动能引发幼儿真实的兴趣并贴近其生活,如此便能产生真实的体验,进而促进其生活的成长,这要求我们重视营造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现场,与幼儿生活密切相联的实习场,更能激发其主动作业。

纵观国内学前教育领域,各种课程模式不断自欧美引入,其中包括蒙台梭利课程模式(Montessori Model)、以皮亚杰理论为基础的High/Scope课程模式以及其他以不同理论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如银行街课程(Bank Street)和直接教学课程模式(Direct Instruction Model),我想,尽管国外的一些学前课程模式真的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我们还要思考他们各自产生的时代、文化和社会背景。21世纪的中国不能再盲目崇洋,更不能直接生搬硬套国外成功的课程模式,因为中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国情和社会背景,更有新的时代特质,我们要开发适合21世纪中国的课程模式,不能绕开国外学前课程的成功经验,但更不能绕开中国学前课程的已有成果和现存问题,未来的学前课程,在国人特别是幼教工作者的努力下,必然会有许许多多的课程方案涌现,但不管未来涌现的是何种课程方案,都应该要坚持幼儿主体性、目标生成性、活动体验性的基本原则,呈现在国人眼前的都应该是一幅幼儿独立自信、积极主动、合作关心、探索创造的美好画面。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生活 课程 幼儿 幼儿园 人与自然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