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国际化建设

品牌
科技资讯
2023年07月15日 22:50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薪酬体系改革

严韵致

摘 要: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后,国内各高校将国际化建设提上新高度。高校国际化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该文以这3个方面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高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性、现状与挑战以及对策,认为高校外事人员应承担起整合资源,优化工作方式方法的职责,实现高校和个人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双一流 师资队伍 学生培养 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199-02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在实施“211工程、 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后提出的最新要求。国内各高校相应国家号召,给予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和学科建设国际化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体制尚有改进空间,存在的弊端束缚着高校国际化的进一步提升。

1 “双一流”背景下国际化的重要性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国内高校积极相应国家政策,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从之前的“走出去”到“引进来”,从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海外教育科研背景的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到同国外高校签订了学生联合培养协议,以及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国际著名科学家和学者为高校讲客座教授,国内高校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但若纵观ESI数据统计[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我国高等教育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明显差距,距离实现建设“双一流”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以苏州大学为例,截止2017年3月,我国共有5所高校进入世界排名前200,苏州大学排名国内第24位,世界第531位,入選ESI前1%学科总数为8。由此看出,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体制尚有改进空间,存在的弊端束缚着高校国际化的进一步提升。因此,作为高校外事人员,应该及时突破现有体制局限,寻求新的方式方法,让国际化为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和学科建设服务,充分发挥国际化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1.1 打造师资队伍国际化的重要性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高校都重视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已成为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越来越多的高校工作者意识到,要想推动教学科研的国际化发展,必须有具备前沿知识储备和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出色的师资为教育质量保驾护航,师资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可以有效保障人才培养机制的国际化,以专业化、知识化为导向,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打造活跃、自由、高效、严谨的治学氛围。

1.2 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的重要性

中国高校为自己设定了国际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将培养具有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综合型人才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当代大学生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表现欲,他们渴望走出国门,一展风采。因此,高校工作人员必须认真研究全球环境下的学生性格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为他们成长成才所需的国际化素质培养提供和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可能。

1.3 推动学科建设国际化的重要性

大学以学科为支撑,一所高校的水平高低取决于该高校的学科整体水平。对于综合性大学,如果超过一半的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那么这所大学一定成功实现了“双一流”建设目标。而要想推动学科建设国际化,则要从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水准、知识创新能力、组织和管理入手,实现“双一流”的目标。

2 当代高校的国际化现状与挑战

2.1 师资队伍国际化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已将对外合作视为常规工作,各高校正不断拓展新渠道,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支持,为高校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出国深造创造条件,例如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国家公派“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江苏省教育厅的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赴境外研修项目等。但是,教育科研的国际化也面临新的挑战。

(1)专任教师英语水平有待提高。教学科研岗教师的英语水平普遍是读写能力高,但听说能力薄弱,即英语水平可以满足阅读国外期刊文献和撰写论文的需求,但若要开展全英文教学则力不从心。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换句话说,我们从“走出去”到“引进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教师走出去的层次有待提高。目前许多高校对应聘正高或者副高职务,提出了须有在国(境)外研修、访学、合作研究的经历,因此很多中青年教师会为此选择国(境)外高校研修。由于是客观条件需要,而非主观意愿驱动,因此出国研修往往只是满足了派出6个月或12个月的时间要求,但未明显促进教师个人发展或是高校教师的国际化整体水平。

(3)聘请的全职高水平外籍专家数量有待提高。国内高校聘请的外籍专家学者以短期的讲客座教授为主,长期聘任的数量很少。但是教师国际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名外籍专家学者和优秀海外归国人才的引进数量。

2.2 学生培养国际化现状

学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积累知识、提升能力和培养个性等。目前,我国高校在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例如通过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由国内和国外高校共同创立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型国际大学等方式,将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引入国内的教学科研全过程。但不可否认,目前学生的国际化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国内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相对薄弱,在课堂上或讲座中较少积极主动地与外籍专家用英语交流,即使有问题,也很难深入探讨。外籍兼职教授的课程通常以讲座形式开设,时间短、强度大且数量有限,学生的获益自然受到很大影响。

(2)很多优秀的本科生会在大二、大三时参加学校短期交流项目出国学习,而这半年或者一年的学习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毕业后的走向,多数学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选择出国读研,这又影响了国内高校研究生生源的质量和数量。因此,学生交流的本质是输出优质生源,直接受益人是学生个体,难以在校内产生辐射效益,不利于改善在校学生的国际化培养状况。所以,探索引进海外优质资源,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学科建设国际化现状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提出国内高校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树立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我们知道,建设一流学科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石,而我们必须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有效利用国际资源,来建设一流学科。因此,国际合作和交流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们在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还有如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科的国际交流有待深入。高校师生目前多倾向于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等形式来开展学科的国际交流,但这些都是短期的途径,缺少系统性,长此以往,无论是对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而言,会造成“独树成林”的误导。

(3)学科建设离不开教育,换句话说,只有在一开始制定可以实现的教育目标、适合国内学生的教育方法与手段、系统且呈阶梯式深入的教育内容,才能圆满完成最终的教育质量评价。现在许多高校引入国际化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却只注重最终的评价结果,而忽略结果所反应的过程性问题。这或许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科排名,却绝对不利于学科的长期发展。

3 加强高校国际化建设的对策

(1)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外语水平,培养中青年教师独立承担全英文授课的能力。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英语的用途决不能局限于阅读文献和撰写论文,而应该作为一种工具,承担起辅助教学科研实现国际化的作用。目前江苏省教育厅已经在开展“高校優秀中青年教师英语强化培训”,建议各高校也可以开设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外语综合能力。

(2)重点关注“培养”而非“派出”,目前高校对师生的出国交流都是采取“行前审批,行后报销”的流程,却没有重点关注师生被派出后的培养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培养”上,关注过程中的突发问题以及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探索更加有效的出国交流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管理体制等。

(3)加强与世界一流科研院校的实质性合作,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继续推动学生联合培养项目的开展,例如2+2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和1+1联合培养博士后项目,这不仅能解决目前生源有限的问题,而且能吸引优秀的国际学生来华学习。教育学生就是培养人才,任何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手段和措施,都是值得尝试的。

(4)营造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提升学术氛围,不仅引进前沿的科技成果,也输出国内的思想和理念,打造和谐浓郁的科研环境,为实现教师队伍国际化铺平道路。

4 结语

“双一流”建设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但追根溯源,高校作为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作为高校外事工作人员,更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与号召,承担起对外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整合资源,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实现高校和个人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5)64号.

[2] 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3.

[3] 黄葵.国际化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以学科建设为视角看北京大学国际化进程[J].教育与经济,2012(3):34-37.

[4] 陈旭,刘志杰.高校教师国际化问题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2011,28(4):96-97.

[5] 刘坤,任红革,孙义权.高等教育与学科建设国际化的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6(6):223-224.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高校 学科建设 学生 学科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