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建设浅谈
俞建中
自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阶段。档案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充分展示了她的广阔发展空间,各级档案部门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三个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档案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依然存在许多影响档案文化建设的成因,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些不利因素,分析存在的原因,寻找解题良策,为进一步推进档案文化建设铺平道路。
1 当前影响档案文化建设主要成因
1.1 档案行政执法力度较不到位
档案行政执法是档案行政管理部分最重要的职能之一。长期以来,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受“重档案保管,轻服务利用;重档案接收,轻执法监督,”的思想影响,档案部门本身是一个“清水衙门”在社会活动中知名度比较低,档案法律法规相对于其他法律法规起步比较晚,有的立档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认识低下,不予重视,再加上有的档案工作人员不熟悉法律法规、缺乏执法能力,在档案执法检查过程中手段单一,力度不强,档案行政执法最终流于形式,处理程序力度欠缺、不到位。
1.2 接收范围狭小资源较为单一
长期以来,虽然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积极拓展档案资源领域,接收了婚姻、学籍、知青等民生档案,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源保障。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在国家档案局9号令颁布之前,各级国家档案馆往往中将本地一级单位和部分二级单位的档案列入进馆范围,大量二级单位形成的永久、长期档案过去都没有接收进馆,即使是一级级单位的档案也还有很多没有及时接收进馆的,例如:法院、检察院、公安系统、农林系统等部门的业务档案,还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职(工)改档案、社保档案,民政部门的征兵档案等,至于二级级单位形成的档案,在县级综合档案馆中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比如,各小学(幼儿园)、村(社区)形成的档案等。
1.3 档案安全保管条件较为简陋
由于档案部门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冷门,偏门,各级党委、政府虽然重视档案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档案安全保管条件,但是大部分县级综合档案馆始终没有完全改变档案库房面积窄小、破旧,条件简陋,保护设施差,安全系数低等境况,使得相当多的到期档案、专业档案、专门档案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材料等游离在档案馆大门之外,大量馆藏档案和未移交进馆的档案都没能得到很好的安全保护。
1.4 档案服务利用效率较为低弱
档案是党和国家宝贵的历史财富,长期以来,档案总是披着神秘的外衣,很多珍贵的档案常年被束之高阁,尘封保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档案文化在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方面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1.5 档案编研成果产品较为不精
档案编研成果是档案文化最主要的具体体现之一。然而,许多档案部门由于受事业经费短缺,人员编制不足,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的影响,往往只注重档案资源建设、档案直接利用及档案安全保管等工作,而忽视了档案编研工作,对现有馆藏档案的研究不够深入具体,在开发编研的理念、思路和具体举措上创新不够,在如何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围绕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充分发挥档案的独特功能和独特作用,抓住每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中,编研有参考价值的档案成果方面还显乏力,档案存史、资政、育人功能未能很好地充分地挖掘和发挥,绝大部分档案部门未能产出高水平、高质量,具独时代、地方特性的档案文化精品。
当然,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影响着当前档案文化建设外,还有档案工作宣传不足,档案信息化建设滞后,档案创新意识不强,档案人员素质不齐等因素均影响着档案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2 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对策
档案文化建设应与档案部门整体工作的推进相协调,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形式,不断调整整个社会和人们对档案文化建設的认知程度,借以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文化建设意识,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2.1 强化法制意识,推进依法治档
档案行政执法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法定职权,在执行法律、行规、规章进行档案事务行政管理过程中,对具体事件和行业管理相对有所采取的、发生权利义务关系的具体行政行为,是档案工作领域中的一种特殊的管理行为。由于档案部门本身是一个“清水衙门”在社会活动中知名度比较低,档案法律法规相对于其他法律法规起步比较晚,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在档案行政执法过中,要特别强化档案法制意识,坚持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推进依法治档,用法治的手段来规范档案工作,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2.2 突出以为人本,丰富馆藏资源
馆藏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档案馆事业健康、科学、持续发展的基础,县级档案管理部门要始终牢记“为党管档,为国守史”的神圣职责,强化以人为本,扩大档案接收范围,不断丰富档案馆藏资源,把推进档案文化建设作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不仅要积极探索建立档案工作的联动机制,同时还要建立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加强档案收、管、用规范化管理,建立征集网络,多渠道、全方位地征集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料,注重特殊载体档案以及电子文件(档案)的接收征集工作。更要强化以为人本,扩大档案接收范围,将法院、检察院、公安系统、农林系统等一级级单位形成的专业档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职(工)改档案、社保档案,民政部门的征兵档案等尚未移交进馆及各小学(幼儿园)、村(社区)等二级级单位形成的永久、长期档案接收进馆,为档案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充分发挥平台,提高服务水平
档案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服务社会、服务基层。因此,要强化实施“服务为先”战略,建立利用机制,健全服务平台,完善优质、高效、便民的档案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档案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资政育人作用。要以“贴近百姓、服务社会、服务基层”为宗旨,深入挖掘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源,开设党员“示范窗、示范岗”,“绿色查档通道”,开展免费查档、电话查询、网上查询等服务,不断提升档案文化服务水平。要不断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陈列馆等建设,利用档案资源开展革命主义、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档案文化的服务功能。要编研出版图书、拍摄影视作品、举办展览等,激活档案文化的功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要与图书单位和教育科研机构合作,不断加大档案数字化建设力度,利用先进的视听设备和电子信息查询系统,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实现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
2.4 改善保管条件,加强安全管理
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长期以为,县级综合档案馆受档案库房面积窄小、破旧,条件简陋,保护设施差,安全系数低等条件限制,相当多的专业档案、专门档案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材料等游离在档案馆大门之外。各县级综合档案館要充分利用中央对地方的优惠政策,有条件建新馆的要按照新型档案馆“五位一体” 功能建设要求加快推进档案馆建设,无条件建设新馆的也要在原有档案馆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及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不断优化档案保管条件,创建 “五位一体” 功能的新型档案馆,如,建立档案密集加,扩大库容,更新档案安全保管设施,改善档案安全保管条件等,为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2.5 挖掘珍贵档案,编制档案精品
档案部门应当充分认识档案编制工作在档案文化建设中的现实作用,强化深入挖掘馆藏珍贵档案编研档案文化精品在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知识、进行社会教育、推动学术研究、为社会文明发展提供重要依据等诸多现实性的作用。在档案编研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馆藏档案资源的优势,主动挖掘档案文化内涵,将最具有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料进一步挖掘整理出来,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相关文化事业部门的合作,联合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档案文化精品,让社会大众感受到档案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从而实现档案文化品牌的提升。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紧扣时代脉搏,抓住社会热点,创造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的高质量档案文化产品,包括档案展览、编研成果、历史讲坛、音像制品、档案网站等,努力“创造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自觉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格局。
2.6 加强档案宣传,提高社会地位
县级综合档案馆要积极探索档案宣传方式,加大力度加强档案宣传,通过各种宣传途径传播档案信息,积极引导社会文化关注,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提高档案社会地位。建立出版和印发与馆藏档案相应的档案目录、索引、指南等,创建方便、快捷的查询系统,方便人们查问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资料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档案,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为各项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档案资源,实现档案的文化价值;积极挖掘馆藏珍贵档案信息,开展档案“六进”宣传活动,展示馆藏档案社会文化价值,让档案文化深入学校、深入社区、深入农村、深入家庭等;利用新兴媒体,如手机,建立档案群和,实现足不出户即可解决在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各种业务问题,让人们群众能够及时了解档案工作动态,又如通过《新周刊》开展“档案史料系列”报道,在当地新闻的黄金时段播出各类档案工作情况,实现档案文化真正面向社会各个层面,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档案文化意识。
[责任编辑:朱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