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思想政治表现 基于校园文化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落...
韩克新+李娜
摘 要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关系到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并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学生价值观念和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探究,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 中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7.03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1]这标志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处处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俨然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7年发布的最新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已经达到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网民中10~19岁群体占比为20.2%,这表明中学生群体在我国网民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学生,互联网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强烈的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并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与途径融入到互联网之中。然而,互联网上充斥的各类信息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探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1 “互联网+”时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中学生价值观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中学生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冲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越来越重要。
1.1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互联网+”時代之需
“互联网+”时代,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都制定了不同教学方针来开展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国要想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处于不败之地,要从价值观上引导中学生,抵制西方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网络入侵,削弱西方多元文化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减少西方享乐主义对中学生思想观念的负面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复杂性、隐蔽性和渐变性要求我国必须重新审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现代的思想潮流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过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中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互联网+”时代。
1.2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之需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学生的道德修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中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全面的洗礼,解决中学生中存在的责任意识缺乏、集体观念缺失、个人主义增强等一系列道德观念下降问题,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3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之需
从国际环境分析来看,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形式加剧,而他们的对象就是处于身心发展时期的中学生。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多元化加重造成我国社会环境问题增多,势必会影响到中学生的成长成才。[2]因此,我国的中学生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
2 “互联网+”时代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效应
“互联网+”时代,网络的进步与发展给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变革,同时也影响着中学生的思想。一方面,中学生获取知识更加方便,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中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容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应认清它的双重效应,以便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2.1 “互联网+”时代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互联网+”时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更加多样化。“互联网+”时代,实现了电脑网络、4G网络及数字电视之间的相互交汇和资源共享,提高了中学生的学习资源利用率,为中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平台。如,腾讯QQ、、网络论坛等,都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在“互联网+”时代,图文并茂、声像并存的教学条件得以实现,优化了教学内容。教师将网络热门话题引入课堂,采用学生作答、分组讨论等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互联网+”时代,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在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效率低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容乐观。“互联网+”时代,中学生获取学习信息的途径增多,可以通过各类教育APP、远程教学等途径来获取学习信息。此外,互联网提供了师生交流平台,中学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充分的交流互动、平等对话,摆脱传统的课堂氛围和环境,中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可以得到自由的发表。因此,“互联网+”时代,教师和中学生有了自由和平等的学习交流平台,大大提高了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互联网+”时代,师生关系更加紧密。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过去,师生关系“僵化”现象时有发生,对中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影响十分严重。互联网打破了长期以来师生间的隔阂,师生联系更加紧密,为教师的日常管理和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创造了便利条件。“互联网+”时代,中学生足不出户也能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线上的交流和沟通,使中学生更容易吐露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想法,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频繁,大大拉近了师生距离。并且能全面了解中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和思想动态,使学生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2.2 “互联网+”时代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endprint
首先,“互联网+”时代,中学生价值观取向容易被误导。中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其人生观、价值观也未完全形成,不擅长对互联网信息做出正确的筛选和处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一方面,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冲击,让中学生处于一种迷茫的境地;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容易被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侵蚀,使得中学生的价值观不坚定。另一方面,国内一些不负责任的互联网商家为追求利润,打着精神文化产品的幌子来推销无文化内涵的消费品,严重误导了中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有不少商家通过开发网络游戏来谋求利润,中学生很容易跌入网络游戏的陷阱之中,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误导中学生的价值观念。
其次,“互联网+”时代,一些不良的信息摧残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为此,一些商家为了获取利益,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色情、赌博和暴力信息。色情淫秽的信息隐藏于互联网中,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中学生容易沉溺于色情网站,浏览大量的不良信息,从而引起心理健康问题。
再次,“互联网+”时代,容易造成中学生的人格障碍和道德模糊。互联网是一个亦实亦虚的世界,网络中的中学生可以不必以真实身份示人来进行思想的交流。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学生希望自己在互联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他们在网上寻求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尝试着一种全新的感觉,往往使他们在现实与网络中表现出不一样的人格。长时间的网络沉溺,会使中学生的感情迷失,不愿接受现实中人与人正面交流的方式,而造成冷漠、孤僻、情感缺失等一系列人际交流障碍。
最后,“互联网+”时代,中学生学习容易产生网络依懒性。互联网中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为中学生学习带来方面的同时也使的中学生对网络产生依懒性。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中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往往会通过向老师、同学请教的方式来解决,“互联网+”时代,中学生疑难问题的解决逐步转向在网络中寻求答案。但长此以往,中学生往往会从最开始的寻求疑难问题答案,发展成所有的作业从网络抄袭,养成不动脑思考问题,不动手实践的恶习,对网络产生极度的依懒性,缺乏自主思考能力。
3 “互联网+”时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互联网+”时代,要消除互联网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互联网对积极作用,需要政府与社会、学校与家庭及个人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并形成有机合力,才能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3.1 政府与社会要加大互联网信息的监管力度,营造文明网络环境
互联网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文化壁垒,对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中学生来说,很容易被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所诱导,不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政府与社会应做好监督与把关角色,充分利用网络科学技术,把一些不良的互联网信息(如暴力性游戏、西方享乐主义思想、反动信息等)进行鉴别并查封,做到对其源头上的遏制。[3]
3.2 學校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提升中学生网络素养
首先,教师要适应“互联网+”时代潮流,提升自身网络素养。“互联网+”时代,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适应网络时代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条件,不断的充实自己。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以中学生为主体的手机微博、等教育服务平台,实现与学生的及时互动,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激发中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环境优良的中学校园。“互联网+”时代,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互联网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二者的有机结合使校园文化更加亲民和立体。学校通过结合自身校园文化特点,设立校园论坛等,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阵地。针对性建设一批校园文化活动策划队伍,组织中学生开展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推广校园文化价值,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最后,学校应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改进教育教学内容。“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说教模式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资源宝库,从中挑选既符合学生兴趣又具有时代特色的信息,用于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中。
3.3 家庭要注重对中学生上网的教育和监督
当前大多数的家庭都购置了电脑并联网,希望为孩子学习创造良好条件。然而中学时期的中学生各个方面发育尚未成熟,缺乏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这就需要家长做好“引路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合理运用网络,这样才能做好孩子的榜样。家长要正确引导中学生上网,及时了解孩子在网络上的行为,发现问题应理性认识并及时引导。此外,家长要对孩子每天的上网时长以及上网内容进行严格的规定,加强对其上网的监督力度。
3.4 中学生自身要正确认识网络,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中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要充分合理利用“互联网+”时代提供的便利条件,在政府与社会、学校和家庭提供的良好环境中,严格要求自己,正确认识互联网,遵守网络道德规范。首先,中学生要认清互联网是用来学习的有效途径,在今后要养成正确的网络学习习惯。全面了解互联网的使用价值、认清互联网的利与弊,做到趋利避害,合理使用网络。其次,中学生要严格把控自己的上网时间。学习仍是中学生的首要任务,中学生应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网络学习时段,严格把控上网时长,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醒,养成良好的时间意识。此外,中学生要遵守网络规范。网络的隐蔽性为中学生身份转换提供了条件,这就要求中学生自身要文明上网,不散播不转发不健康的信息,远离不道德的网络行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 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16/c_1117481089.htm.
[2] 胡培培,杨绍安.浅谈我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面临的问题[J].科教文汇,2011(5).
[3] 雷志明.全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