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工程造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手机
科技资讯
2017年12月26日 15:24

工程造价课程教学改革探析.doc

林沙珊

摘 要:目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就这种形势下,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已到了关键时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教学正面临这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闽南理工学院为例,阐述了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计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全面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 教学改革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0(b)-0173-02

“互联网+”的概念在2015年被李克强总理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并制定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应用时代向更深层次的延续[1]。“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新模式,是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的结合,即“互联网+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的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行业有机地组合地一起,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形态,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将传统行业的积极性和推广能力充分地调动起来。“互联网+教育”即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

1 “互联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教学现存问题

1.1 多媒体设备教过于简易,互联网资源利用率低

很多高校的多媒体教室都过于简易,即有投影仪、幕布、音响、计算机、话筒等设备,但计算机配置达不到相关软体的硬件要求,甚至没有普及利用校园网,很多教师只是在教学准备工作中从网上下载一些资料,经过简单的修改和处理,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这种信息没有经过深化就传递给学生,使得课堂变成了“可见观赏课”,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 学生过度依赖手机,课堂管理难度大

根据调查分析,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强度非常高,有62.5%的人每天上网时长超过5h,25%的人每天上网在3~5h之间[2]。大学课堂独立、自由,学生对各种社交网络、购物频道、在线观影、手游等的依赖性极大课堂气氛闲散,管理难度大,影响师生互动,更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我们可以试着思考可否利用学生对网络对手机的依赖性,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把网络、手机变成学习的主要工具之一,在移动客户端上上提供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资源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以弊转利,为“互联网+教育”的改革创造有利的学习氛围。

1.3 “填鸭式”传统教学,难以激发学习热情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比如工程概预算、工程造价管理,涉及造价行业相关清单、定额计算规则、建筑行业法律法规、施工技术等内容,大多理论内容繁琐而枯燥,没有经过练习、实践很难区分记忆,传统教学模式中,仅仅利用简易多媒体(幻灯片)增加图片、小视频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依靠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想象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更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1.4 实践应用难接轨,课程设计需改革

建筑行业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有关行业新规范、新标准一直在更新,而教材内容早已陈旧跟不上新知识,作为造价专业是一项具有技术性的专业,随着政策、相关标准规范、市场等等随之变化而变化,而专业人才的培养早已向信息化人才靠拢,计量计价软件的广泛使用,BIM技术的发展即将给建设行业带来新的变革,尽管学院设有课程设计的实践课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依旧是传统的看图手算为主,形式及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是时候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程设计中,做到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才标准。

2 “互联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2.1 普及校园网,建立标准的多媒体综合教室

大多民办高校的校园网普及应用都不到位,多数学生未能真正利用和享受校园网带来学习资源的丰盛,所以校园网第一个要做好规划,第二个则要做好引导,特别是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多利用校园网的平台,向学生展示、引导校园网的合理使用方法。当然在这之前,多媒体硬件环境的改善,是信息化高校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多媒体教室的不足、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室、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师未进行统一技术培训等因素对“互联网+教育”的实施造成严重的限制,BIM技术、施工仿真、课程平台APP等软件在教学过程对网络以及计算机配置要求较高,因此“互联网+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普及校园网,提高多媒体教学条件是基础。

2.2 建立课程平台,实现“互联网+教育”

建立课程平台,在APP上分专业,分课程分别通过教师的邀请将组建班级学生群,教师通过后台管理可进行GPS定位查詢学生位置,通过课程平台进行抢答环节,引导学生与学生交互沟通、团队互助,形成小组协作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上课热情,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实时交互。在教学资源上,可提前上传教学课件、视频及相关课程资料供学生自学,促进学生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也避免多门课程学习资料混乱的现象。除了课堂管理、资源管理外在课程平台上可以加入评教系统,外网连接,将相关学习资源比如慕课、微课等优良资源共享至平台,真正实现实现“互联网+教育”。

2.3 运用BIM技术教学,培养信息化人才

住建部在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推动信息化标准建设,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产业化,形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企业[3]。”实现这样的目标,仅靠企业很难短时间内解决的,而高校是人才输出地,培养具备BIM技术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人才才是未来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BIM技术的可视化用于教学授课可大大提高课堂的生动性,与移动客户端的链接提高学生的操作性。基于信息和网络的BIM系,从某种意义上,是“互联网+教育”的一种优良模式。

2.4 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资源共享

为了更好的实现理论知识的转化,实现人才信息化的培养,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运用BIM技术,对CAD图纸进行翻模,建立三维模型,检查三维模型的准确性,并利用三维模型进行工程量的计算及套价,当然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必须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判断计算式是否需要调整,套价过程是否准确达到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良性结合。此外,由于在操作软件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跟不上,不能当场吸收所学操作,因此,开放校园网,将相对应的设计教学视频集中上传到工程造价相关课程中,或者课程平台中,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线上线下结合资源共享,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和能力。

3 结语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转型背景下,为高校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不仅可以缓解民办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的情况,同时还能把学生滥用手机的情况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快的了解行业的新动态,加快学习速度,实现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充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培养出符合信息化时代要求的新型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互联网+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34).

[2] 胡潇.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智能教育,2016(11):120-121.

[3] 刘保国,王素瑞.网络环境下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教与学[J].山西建筑,2014(29):260-262.endprint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调查 讲述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