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个变化多端、令人心潮澎湃的热闹世界,这里的人和故事,都很精彩。
《三节课?众生记》是一个记录一系列三节课人和他们的真实经历、故事及现状的原创内容栏目。
借众生,看自己。
9月15号,下午16:20。
在邮件内输入最后一个字,按下“发送”,看着进度条快而平稳的前进,我将后背慢慢的靠进椅子里,等待着它走完,等待着这场改变的真正开始。
“郡主,需求和设计图你们定完了?!”我刚刚关闭邮件窗口,耳朵右边就传来开发王沉那墩墩的嗓音,王沉是我们公司唯一北京土著人,也是我所接触的北京人中最不像北京人的,每次大家一起去吃饭,结束时他总是把大家碗里的剩肉都吃了,我们都感慨说,此生遇见这样一个北京土著人,也算是开了眼界。
“要不然类?”我扭过脸,歪着头,笑着看王沉。
“昨个儿我们开发还在说,放假前新版的需求能不能出来,今儿你们就发邮件了。”王沉边往嘴里塞东西边呜呜的从牙缝里挤出一个个的字。
天知道这版需求我们产品提的是多么诚惶诚恐,进入职场以来第一次真正感觉到有一种迫切感,也是第一次感觉到无奈和犹豫,而这一切的开始都应该回到一个月前。
一个月前
作为一个上线半年多,日订单数据才刚刚迎来一轮增长的农产品电商(其实就是给各类餐馆饭店卖菜的),高层突然决定要把平台上所有商品的价格调高,同时暂停各种运营活动,这种策略的变化导致用户的反馈邮件不断,每天看着用户的各种反馈,苦笑不得,有煽情打感情牌的,有说不再用平台走威胁范的,有说竞争对手好为我们操碎了心的,一字字一句句,仿佛能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屏幕背后那神态各异的表情,谩骂着,叫嚣着,无奈着,期盼着........
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订单数的直线下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看着大家费尽心血才做上来的那个数字一点点跌落到二分之一,甚至更低……
对于公司高层的这个决策我们整个产品和运营部门是不能理解的,那时候我们觉得是公司想钱想疯了(后来看,确实是想钱想疯了),我们怀揣着书上看到的、讲座听到的所有关于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应该有的使命感,给老大们发各种数据变化的报表,我们试图用这些数字的变化来引起注意,可是并没有人去回复这些邮件,甚至我们都好久没有见过老大们了。
那一刻,我曾深深的怀疑我自己甚至怀疑中国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意义,真的就像某些学派的说的公司真的产品经理就只有一个,那就是CEO吗?
期待已久的会议
这样喧嚣和怀疑的的日子大概过了一周,记得周四快下班的时候,手机提示我有一条未读信息,余光瞥见是我老大的,我慌忙打开,仿佛自己中了大奖。
“明天上午10点咱们部门要开会,记得来早些”,终于要开会了,再也没有这一刻那么想开会了。
为了明天会议上可以大气凛然的说最近我们是如何的伤害了用户,我将最近的数据总结了,做成PPT,那天晚上睡的很早也睡的很好。
第二天早上早早的来到公司,期待着10点钟的会议,9点多的时候,那些久未露面的领导们也都陆续的出现了,都径直的进入公司靠窗户边的那个会议室内,不知道在密谋什么,当然我们部门的会议并没有在10点开,而是到了晚上7点。
见到老大时,他还是平日里的那般打扮,花点点长袖衬衫,将袖子撸起来,左手小拇指带着银色尾戒,刚进会议室就用着娘不垃圾的内蒙腔对我们说:“妹纸、小伙们最近想我了吗?”,我们相互看看了,都向上翻了翻白眼。“哟,都上脾气了都,怪我一个星期没理你们吗。都快别小公举了,你们老大都快累死了。”那戴戒指的小拇指一翘一翘的,这神态让我想起了我家小区内发廊内那个造型师,不由的笑了出来。“哎呀,妹纸笑了,好了咱们开始开会了。”语音刚落,老大的神色也变得凝重起来,我们也不由的挺了挺背。
都说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但是我们总是忘了故事也许都不再是那个故事了。
会议上老大说要转型,转的很彻底,模式都彻底会变掉。还记得刚入职面试的时候,老大还跟我聊我们在做一件很牛逼的事情,一件可以改变整个行业的事情。那时候说的我心惊肉跳,仿佛自己就是穿着盔甲的战士,等待我的是浴血奋战后的荣耀。
如果做事情可以像说好听的话那个轻巧,这个世界就和平了。
从会议室走出来,坐到位置上,我才慢慢的仔细回顾了老大说的话,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命题:曾经我们是想着直接创造鸡蛋,去掉不听话的鸡,现在觉得我们应该帮助和服务好鸡,让鸡给我们生鸡蛋,我们再慢慢创造新型鸡。
这似乎也都很有道理,但是我们都知道其实这是一场”断臂求生存”。
是的,我们的资金链断了。
新的变化
这种创业公司资金链断了剧情在互联网界每天都在上演着,每个公司都积极的想着自救的方法,而那些方法是对还是错或许现在无足考量,因为此时再也没有比生存下来更重要,或许这就是创业,而我也在这场创业的拉锯战种奔跑着、感受着、成长着。
新的模式也使公司在人员层面也有了新动作,线下团队砍掉、运营砍掉。离开的那些人是怎样的姿态走的,我并不没有看到,只知道小岩给我发了一个:在干吗?以后咱们就不是同事了。”我不知道说什么,只知道那天下雨了,我告诉他:下雨了,不要被淋到。
该走的都走了,每天经过外屋,看着空空的位置,从出生到现在,早已经历过多次离别的我们,似乎不会再故作抒情了。然而这确实是我出来工作两年,第一次面临公司的裁员,以前都是听说过,这次是经历,他人的遭遇总会让自己也有所担心,有所觉醒,有所准备。
我也许应该感谢于这次变化,因为这次变化让我清清楚楚的体会到了人生的两个道理:
1.选择变化
我使用“选择”来描述这场我所遇到的变化,而不想用应对,因为我觉得我真的没有在应对,我没有资格也没有那个能力可以站出来说我来应对这场变化,我仅仅是选择了这场变化,用新的思想和视角甚至是新的心态来理解这个陌生领域和新模式。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和我有同样的越来越强烈的感觉:
在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没有一条确定的方法可以指导我们永远成功,也没有一个人可以站出来保证你永远稳定。
像我这样的职场角色的人,每天都在经历的很多变化,开始或许是害怕的、挣扎的,但它像一个个的生命节点,需要不断的选择新的战场,修炼新的武功秘籍,甚至都来不及判断是对是错,或许根本就没有完全正确的选择。
很多时候,我们只不过是靠奋斗来使当初的选择显得正确罢了。
2.及时体验
被裁掉的运营妹子在后来的周末小聚上说:“郡主,你知道我在这个公司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没有做成CEO夫人呗”我大笑着开她玩笑。
“是没有去库房看看。”她淡淡的说道,看得出来她真的很遗憾。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造成一个人遗憾的往往是生活中那些不经意错过的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就像曾经因害怕被大人骂错过最喜欢的动画片,因怕被别人笑故意不和自己喜欢的人说话,因为碍于面子丢掉期待的表现机会.......
这样的遗憾和错过太多太多,甚至我们都习惯这样遗憾着错过着,但是真的不需要再“及时”一下吗?
记得有一次去参加三节课产品马拉松的比赛,题目是:互联网+老人,当时不知道从哪去分析,结束后我就在想,且不说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会不会要先市场调研,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关注一下这个群体,甚至和自己身边的老人多聊聊,也许就不会那么陌生和被动。
产品的很多场景都来源于生活,只有对生活及时的体验和了解,才能实现产品上的无缝对接,而我们也能够更有经验和胆识去从容的面对每一场对决。写在后面的话
写了这么多,也说不出什么深刻的道理,自己也并没有完全按照所说的那样生活,只是恰好作为一个产品新人经历了这样一个创业团队的动荡和转型,恰好感受到了这些,恰好想把它写下来。
也许我并不一定从事“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一辈子,也许有一天我也会被公司裁掉,会失业,也许有一天那些所谓的方法与规则再也救不了我了,我只知道我应该不会害怕,我只知道我很享受做一个产品经理,我同样也知道我会一直都是一个新人,我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