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城际列车闪付过闸,差一点就完美了

手机
腾讯数码
2018年07月04日 08:39

  作者:移动支付网丨石凤珍

  5 月 20 日,广深城际铁路全线各站(广州站至深圳站)全面开通了银联闪付进站乘车服务。今后,旅客乘坐广深城际列车,通过刷银联 IC 卡或者手机闪付便可直接进站、出站,极大地简化了铁路出行流程,同时开创了全国铁路「公交化」运营的先例。那么搭乘城际列车也可以像坐公交、地铁一样方便是什么样的一种体验呢?除了不用预先购票取票还有哪些惊喜?下面请跟着小编一起来体验!

  一、首次开通「闪付」乘车需实名制注册

  据广铁集团客运处介绍,首次乘坐广深城际列车的旅客,只需在车站的自助终端进行实名制注册后,就可轻松实现刷卡、刷手机进站、出站。关于实名制注册的流程之前网上也曾 PO 过,这里只做简单的介绍。

  1.首先在自助终端上选择「用户注册」,选择「接受」广深城际铁路银联卡用户使用服务条款。注意条款提示绑定银联手机闪付前,要求您的手机需已开通银联手机闪付,包括但不限于 Apple Pay,Huawei Pay,Samsung Pay,Meizu Pay,HCE 等。

  2.把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分别放置于刷卡感应区域,并摘掉眼镜、帽子和口罩进行人脸识别,实现人、证、卡/手机三合一的实名制核验。

  3.输入手机号码进行绑定,注册成功。

  整个注册流程比较简单,按照终端提示小编的 Apple Pay 很顺利就开通「闪付」乘车服务。不过对于设置实名制注册环节,不少旅客也吐槽抱怨多此一举,毕竟我们的银行卡或者 Apple Pay 都是实名制。其实实名认证不是支付过程的需求,而是满足铁路要求「人、证、票」三合一才能进站乘车。另外实名制注册是一劳永逸的,小编认为,实名制注册一方面可以防止他人捡到银行卡/手机进行冒用盗刷,另一方面将实名制旅客放在同一数据库内,刷卡/手机进出站的读取速度也更快捷。

  二、闪付过闸最方便,没有之一

  经常乘坐广深城际列车的旅客都知道,其实刷中铁银通卡早已实现不买票、不取票乘车,不过中铁银通卡的诟病是使用电子现金,需提前圈存,而且有押金、年费、退卡费,因而实际推广过程并不顺利,受众群体也比较小;工行也推过广深铁路牡丹金融 IC 卡,但重新要开一张的程序并不简单。此次中国银联在铁路行业开创「闪付」过闸,带来的惊喜不仅在于免充值、免圈存、免购票、免取票的优质体验,而且支持所有境内外发行的银联 IC 卡和开通闪付功能的移动设备。

  来到验票闸机前,「无需购票、一挥过闸」的地面广告十分显眼,而且每台验票闸机上也新增了刷脸设备。据悉这套自动实名制验证验票闸机系统与公安机关查询网实行互联互通,也是目前在自动实名制验证验票上较为先进的系统。「手机闪付」乘车验票的具体过程为:

  1.呼出 Apple Pay 界面,先完成指纹/人脸验证。

  2.将手机靠近验票闸机的刷卡感应区,面朝刷脸设备进行人脸识别,确认人票证相符后,即可通过闸机进站乘车。

  验票闸机同时会打印一张「小票」,提示车辆信息、座位信息,而与之绑定的手机号也随即收到一条有乘车时间、车次、座位等信息的短信。

  「小票」提示,使用银联闪付默认乘坐二等车厢,乘客如若要乘坐一等车厢需在列车上使用现金补交差额。

  出站和进站的刷卡/手机流程一样就略过了,最后重点提一下发票打印问题。旅客在出闸后,将卡/手机靠近自助终端的刷卡感应区,即可打印 90 天内最近 10 条乘车记录的报销凭证。比起手动输入个人和乘车信息来说,NFC 感应交互的过程非常好,但始终没有电子发票来的方便,如若 12306 或者云闪付 APP 支持在线申领电子发票或许会吸引更多用户。发票问题或许可以认为是「闪付」乘车美中不足的地方。

  据悉,5 月 20 日至 7 月 18 日活动期间,使用银联手机闪付过闸乘车广深城际和谐号动车的持卡人,成功付款后可享受每笔 10 元的奖励金,每个用户每个活动日可享受两次优惠。

  结语

  目前铁路行业「闪付」试点范围较小,未来也可能仅限于在余票充足的城际线路上使用。不过如若一次实名注册即可在全国的城际列车上使用,其想象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京津冀、珠三角等城市群,一旦使用环境逐渐完善,必定会产生大量的粘性用户群体。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银联在广深城际列车的「闪付」创新尝试,除了方便之外,同时真正解决了传统票务的两个问题:

  1.「漏车」:以往买票坐车需要提前到车站候车,路途中发生其他以外可能会出现时间延误,要重新退票买票,「闪付」进站无需买票也就没有时间限制,随到随走。

  2.「丢票」:火车票丢了出站被要求全额补票不少人都遇到过,使用「闪付」过闸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除非你的银行卡/手机掉了或者被偷了。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实名制 手机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