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保险意识的一亿商业个体,何以摆脱《药神》式悲剧?

手机
腾讯数码
2018年07月16日 17:36

  文 | 王复叶 周天

  编 | 周天

  在最近大火的影片《我不是药神》里,由于特效药令人窒息的价格,白血病患者要想活下来,只能铤而走险,想办法去买违禁的低价仿制药。这部电影引发广泛讨论,背后反映出的是普通民众对「一病回到解放前」的忧虑。

  《药神》热映带来了一个并不意外的溢出效应。我们了解到,自电影上映以来,许多保险平台的新用户增长显著加速——只有目睹了令人唏嘘流泪的情节,不少「讳疾忌医」的国人才想起来为自己和家人添置一份保险。然而,保险意识的培养并不能依靠偶发情况,而必须依靠常态机制。

  多年以来,由于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比如怕犯「忌讳」,比如保险行业的不良风气,使得中国人对于商业保险普遍存在很深误解,保险意识淡薄。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只有 0.6 张保单,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 5 张保单的水平;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近日发布的《2018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报告》也显示,认为自身患重疾风险较大的受访人群中,仍有 82.1% 尚未购买任何商业医疗保险,渗透率处于较低水平。

  这说明,过去保险产品的市场教育是失效的,人们的保险意识并没有唤醒。这时候,可能需要新的机制,特别是对于缺乏保障的人群,恰恰又是最缺乏知识和风险意识的人群,如何让他们获得保障,成为难题。

  我注意到,蚂蚁金服目前的一些尝试,正在攻克这些难题。

  1、用互联网思维解决保险普及难题

  7月11日,支付宝和媒体等生态合作伙伴在广州共同发起「广州天下码商成长计划」,面向广州的码商提供移动支付、贷款、理财、保险、信用、赊账进货等服务。广州是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蚂蚁将重心放在普惠保险的一系列探索上,释放出一个明显的信号。

  码商,就是用二维码做生意,从而实现数字化经营的小微商家。公司楼下卖煎饼的小摊主是码商,地铁站边上的包子铺是码商,甚至开「摩的」的师傅,也是码商。说到这里,你会发现,一天里最重要的活动—衣食住行都是由码商帮你安排的,由于话语权太弱,活儿太重,他们却是最容易被各类保障所遗忘的一个人群。

  偏偏码商的基数异常庞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创业国——目前国内市场主体超过 1 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占比近七成。在过去,保险公司最难触及的正是这一亿精打细算的码商——保险产品,尤其是保障型保险,是业内公认最难销售的一类产品。

  一来因为产品价值在平日难以感知,而理赔条款又十分复杂,「不划算」是许多人对于保险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也是为什么投资型保险相对更流行。

  另一方面,中国人素来抱持很强的家庭和亲属观念,「养儿防老」才是人民群众的朴素认知,但事实上,保障型保险通过大数法则来让全体投保人分担风险,具有非常高的杠杆作用,这恰恰与国人的传统观念背道而驰。

  因而,许多收入将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百姓不会主动配置,等风险到来时却为时已晚。说到底,还是由于保险是一种未雨绸缪,与人性相违的金融产品。

  究竟怎样才能让这一亿码商感受到保险的好处,有效避免他们因为意外从既有阶层跌落?问题似乎陷入了困局。

  蚂蚁选择用「多收多保」破局。「支付宝联合生态伙伴推出的天下码商成长计划,旨在从成长和保障两个维度去帮助码商。」——蚂蚁金服副总裁、保险事业群总裁尹铭这样表示——「其中,『多收多保』就是保障的核心」。

  「多收多保」用互联网的模式解决保险普及痼疾——码商们通过支付宝收钱码收款,就可以免费获得门诊保险额度,收款越多保额越高,每年最高 1000 元。「多收多保让一个小微商家,知道这叫保险,我能那么轻松去获得保险的理赔,他开始对保险有感知,这就是保险的思维,这是互联网思维。」尹铭说到。

  自去年 11 月 22 日 上线至今,全国已有 2500 万码商开通了「多收多保」,平均每天都会有 1 万人用它来报销诊疗费用。在广州,通过多收多保领取免费门诊报销金的码商就有 80 万,而广州的码商约为 150 万,短短半年多,渗透率超过一半,也说明了码商们对这项民心服务的迫切需求。

  为什么在「多收多保」的作用下,保险难题能够迎刃而解?这就要从两个方面说起。

  第一个关键在于小小的二维码。移动支付不断普及,2017 年支付宝在全球活跃用户达到 8.7 亿,这就倒逼着开门做生意,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码商群体把收钱码贴上台面。一张张二维码铺开来去,带来的不仅是支付方式的变化,每一笔支付还将商家的经营数字化,为其累积了数据和信用。经由蚂蚁强大的技术实力,码商每天经营所产生的海量数据被有效分析、沉淀。

  尹铭透露了一组数据:在蚂蚁负责多收多保,服务 2500 万码商的团队仅有 20 个人。这得益于蚂蚁在 AI、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持续投入——据了解,AI 在多收多保的贡献度已达 50% 以上。以审核环节为例,目前 57% 的审核都由系统自动判别,准确率高达 99.99%。二维码带来的数字化,从而用技术提升效率,这是蚂蚁能够采取「多收多保」方式提供免费报销额度的必要条件。

  蚂蚁金服副总裁、保险事业群总裁尹铭

  第二个关键在于就蚂蚁所选取的门诊报销「试吃」方式。乍看起来,1000 元的门诊报销额度,在动辄上万的特效药面前似乎杯水车薪。但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遭遇白血病等恶性疾病仍然是小概率事件,平时却难免会遇到头疼脑热。数据显示,200 元就可以覆盖 80% 老百姓门诊就医的诊疗费用。

  小额、高频的保险形式,更有助于码商们感受保险产品的价值。「他感冒了他愿意去医院看病,这是我们想做的事情,因为他们很少体检,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重疾,他只知道今天我头疼了,我挺一挺,我节约钱。」尹铭在接受访问时这样说到。

  在广州开发廊的小老板杨超明为了出席 7月11日 的发布会,专程放下半天的生意,义务来到现场分享他的经历:杨超明在今年年初患了重感冒,去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看病总共花了 168 元。他在用支付宝查看门店流水时,发现自己的多收多保已经累计了 1000 元的免费报销额度,于是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上传了病历和发票。结果没过多久,168 元全额打到了他的支付宝账户。

  通过二维码圈定用户群体并沉淀数据,免费赠送的形式让码商没有任何决策成本,最后用门诊费用报销的形式进行高频触发,完成全面的用户教育。就像一位业内人士所说的:「每一个因保险而受益的人,都会对保险建立起全面、乐观、温暖的认知。」

  不难预见,像杨超明一样感受到保险好处的码商们,也更愿意放下成见,为自己和家人配置其他种类的保险产品,从而彻底规避「因病致穷」、「因难致穷」的风险。尹铭表示:「我们做这件事情又能帮助商家,又能使他们得到便利,同时让他们感受保险给他们带来的温暖,这是我们想做的初心。」

  他还在现场宣布,多收多保将在广州试点升级,理赔范围将涵盖全部社保定点医院,而不限于此前的二级以上医院。

  2、数字化带来的想象空间:除了保障,还有未来

  二维码带来的变化不仅是保险,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同时第一次有机会享受到更多维度的金融服务。

  比如快速审核放贷的「多收多贷」,蚂蚁希望用三年时间向码商提供一万亿的贷款,背负这项任务的是蚂蚁金服在 2015 年发起成立的民营银行网商银行,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蚂蚁放出千亿级的贷款,余额在百亿以上,不良率甚至不到百分之一,而每笔放贷的授信成本只有 2.3 元。

  沃顿商学院在定义科技金融时是这么释义的:「用技术改进金融体系效率的经济行业」,蚂蚁用实际行动成为了该释义的有力注脚。

  又比如,得益于打通支付宝收钱码与 1688 货源平台,码商们在需要进货却又周转不开时,可以使用支付宝内的「多收多赊」快速进货,这项服务囊括了日用百货、生鲜食品饮料、美妆日化等 17 个类目的优质货源,赊购额度最高可达 50 万元。

  归根结底,这是技术和商业外溢出来的社会效益。四十多年来,中国的企业家们往往是亦步亦趋地将国外先进商业模式搬到国内,再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如今,我们自己的商业力量已经前进到没有可供借鉴的对象,却又开辟出一条自己的道路:用技术改善底层基础设施,以此来驱动小微群体的在线化,在线化带来数据化,也就带了金融服务和各类保障。

  4月19日,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在 IMF 和世界银行的春季年会上,首次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码商」。世行行长金墉评价,该模式是科技推进普惠金融的典范,称其真正改写了行业格局。

  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

  先驱意味着风险,却也蕴藏着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已经用二维码帮助一亿码商实现了数字化的蚂蚁,未来可以在衣食住行的各个场景不断外延,最终成为码商们经营与生活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由于有蚂蚁的催化,码商们提前适应了未来生活,从用手机收款入手,到用手机购物,用手机打车,甚至是用手机办各类行政手续,都能无缝对接。相比砸钱广告营销来拉新,这样策略更加高效,用户也获得更多实惠。

  蚂蚁的企业文化是致力于「为世界带来微小而美好的改变」,如今蚂蚁悄然成长为市值超过 1500 亿美元的商业巨擘,或许正印证了经济学家哈耶克的观点:「商业是最大的公益」。

  - END -

  财经功守道 原创出品 | techfinsight

  关注大公司的微小变化,以及其关乎全局的意义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蚂蚁 多收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