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拯救了“坏孩子”

手机
腾讯数码
2018年07月25日 17:17

  你知道应试教育最讨厌的是什么吗?

  虽说赢家通吃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但进入社会后,应试教育的“败者”总归还有其他机会。应试教育最伤人之处,在其过程而非结果。

  你看一个班,几十个人坐在那里,最受欢迎的就那么几个。学习好的,体育好的,或者说脑子好的、身体好的。相反,在这个班里,如果你没有天分,你就没有任何价值,连快乐都得不到。

  这种现象在孩子越小的年纪越明显。在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眼里,学习就是一切;那些会玩会闹人缘好的孩子,要在之后的学校生涯里,慢慢发挥他们的吸引力。但与此同时,学霸的优势始终能够维持。

  强者总是独占先机。这个问题至今没有改变——除了在游戏里。

  幸运儿的蔑视

  早年的玩家生态,和应试教育一模一样。

  无论是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中,还是在早年的电竞行业中,天赋异禀都是“活到最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曾经的中国电竞圈,是专属幸运儿的沃土:没有韩国那样成熟的电竞产业,也没有热烈的全民游戏氛围,电竞选手的人生路若不想“越走越窄”,就得想办法开创副业,全靠自己。作为当年极少数有商业头脑的人才,DotA选手伍声(ID:2009)便是个“急流勇退、以退为进”的典型。

  从选手到俱乐部老板,到大好年华光速退役,再到录视频、开淘宝的自力更生,终至成熟商人回归俱乐部运作。伍声的这一套操作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在职业电竞圈却曾是大开大合、极具开创性的思维,为之后无数选手树立了“不打比赛也能挣钱”的榜样。

  伍声2009拥有多数中国电竞选手不具备的学历和文化素养(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2009虽然教会很多人把路“走宽”,却并非足可倚赖的模仿对象。且不说在数年经商中表现出的手腕、坚持与好运,伍声身为浙大学子的学历及素养,并不是多数电竞选手能够企及的。

  虽然教育界总在强调人的智力相差无几,说服家长和学生相信“后天比天分更重要”,但这其实是长期观察的结果:入学时表现好的学生,高考不一定考得好,反之亦然。

  绝不会有任何实验敢跳出来说,所有孩子入学时的表现都是接近的。在较短的时间、较为集中的项目上,如果造成差异的不是天分,就只能说是运气了——这恐怕比天分更难让人接受。

  虽然中产阶级总喜欢说“很多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谈不到拼天赋”,但考虑到升学考试乃至入行面试,许多人连努力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天赋刷下去了。

  “努力”和“天赋”在中产手里保持着微妙的平衡。绝没有几个中产敢夸下海口说自己是天才,他们更乐意夸耀自己的努力。言下之意,一个人只要足够努力,虽不保证大富大贵,至少不会受穷。

  换句话说,努力的底线,以我为准。达不到“我”之程度者,都活该成为“低X人口”。

  而被他们指责的人,真的是奸懒滑头、不学不练的坏种吗?

  如果用教育的视角来看,游戏正是一个个“较短时间内较为集中的项目”。也就是说,游戏是最好的天赋检测器。

  尤其当我们拿来一个新游戏让一群人玩,上手快慢更是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展现出来。常看游戏主播们抱团赏玩新作的观众,必定深以为然。同样有职业经历,在各自投入了数万小时的“本职游戏”上,大神们都能表现出常人难及的水平;但玩起新游戏来,有人在些少试错后就能变得机敏而果敢,有人则会在第一次关闭游戏前始终菜得抠脚。

  与学习一样,在游戏世界,天赋同样决定着先机。一个最开始打得比其他新手好那么一点点的人,会很快获得自信并脱颖而出。而最开始有那么些木讷呆滞的人,如果还想坚持玩下去——不管是为了打职业还是为了陪小伙伴——都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

  这是一个委婉的表达。现实世界中,像Sky李晓峰那样能百折不挠的“努力型选手”少之又少,许多人在最初的挫折后就会选择放弃或消极应付,无论游戏还是学习。他们很可能只是输在了起跑线上,却就此输了一辈子。

  在GQ的一篇深度报道中,“中国电竞第一人”Sky李晓峰,因其成名之艰难,被传神地冠以“失败者”之名(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曾经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上述规律,电竞圈也是个赢家通吃的残酷世界。缺少天赋的朋友当然可以为某款游戏坚守多年,但现实中的游戏却并不会为玩家坚守这么久。如果你真的指望吃职业电竞这碗饭,“出名要趁早”这五个字背后沉重的现实意味,请务必了解一下:

  年龄问题是绝对死线,对有天赋的选手亦然。

  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电竞则是千军万马走钢丝。

  这句话可以说是当年及之后很多年,职业电竞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直到两年前,“千军万马走钢丝”的局面都没有变化,即便赛事奖金达到梦幻级别,一线俱乐部工资也开始超越白领,仍然改变不了多数人既拿不到冠军也进不了一线的现实(二者本来就强相关)。

  但事情不会永远这样。

  快乐游戏,best 游戏

  如今的教育,虽然表面上从应试教育变成了“素质教育”,但只是把台前的竞争放到了幕后。“拼籍贯”“拼学区”变成了“拼投入”(或者说拼爹),学生当然可以在本土名校、海外镀金之间“左右横跳”,但二者中任何一个,都无疑只是少数幸运儿的特权。

  但与此同时,曾经更专、更枯燥的电竞,却在悄然发生变化。

  当杨X越、蔡X坤等角色能各凭本事进军娱乐圈的时候,“吃鸡”也已经是“电竞”家族的一份子了。

  正如国内经纪公司和众多粉丝能够不遗余力地将传统意义上“没啥资本混娱乐圈”的年轻人生抬成偶像,用脚投票的玩家们,同样能够让“电竞”二字下沉。

  别误会,我并不是要说吃鸡不好。事实上,这个游戏实在是太好了。它好在哪里呢?

  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竞项目”所能具备的特质。硬要找一个和它很像的玩意儿,那其实是2018年初的“冲顶大会”,这一非常不传统的游戏。但是冲顶大会引发的狂热,在极短时间内聚集巨量流量的能力,每个人都不能忽视。

  曾经无限火热的全民答题类游戏

  这种能力正是游戏厂商梦寐以求的东西。

  旧世代的SC、War3就不提了,彼时玩家远未达到今日玩家的数量级,游戏意义上的成功,尚无法冲破亚文化圈的束缚。后来的DotA、DOTA2多少可算是有群众基础了,然而历经多年改善,新手游戏体验差、留存率低的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哪怕被民间戏称有“女玩家专用服务器”,堪称中国第一个全民MOBA的LOL,不管在天梯里还是赛场上,强弱对比也是那么显著,“你爸爸永远是你爸爸”。简而言之,“胜负”总是影响着玩家获得“快乐”,哪怕后者才是多数人玩游戏的初衷。

  其实在近两年暴雪的现象级大作Overwatch中,众多“边缘玩家”的加入,使得这一矛盾尤其激化。本来凭一股新鲜劲儿闯进游戏的玩家,在意识到暴雪其实很想把OW打造成电竞项目后,有意无意地造成了OW的“忽热忽冷”。

  “外挂和代练毁了游戏体验”“千篇一律的求胜阵容令人疲惫”等电竞项目旧日痼疾,同样困扰着OW。排除这些专业的考量,仅就个人游戏体验而言,当“小白”频频担任成就感较低的辅助职位时,他们也很难从游戏中得到快乐——而如果他们要冒队友之大不韪随性玩耍,则全队的所有人恐怕都不再有快乐可言。

  即便在问世阶段,OW的可选角色都并不算少,但若一心求胜,则另当别论(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天梯毁了游戏。

  这种少根儿筋的判断固然主观且无知,但谁敢说这不是相当大一部分玩家的心声呢?

  和SC、DotA时代的“核心玩家”不同,今天的大多数人打游戏,并不是那么想赢。赢了当然更开心,但为了赢反而要受罪的话,赢还真的没那么重要。

  这是游戏在中国迈向国民化后首次遇到的问题。在中国相对缺乏群众基础的电子游戏,在绝对数量尚可、相对比例却不高的核心玩家的带领下,走过了数十个年头。而今天,游戏产业的引擎,已经不再是他们。

  “人性化”“优化游戏体验”是游戏设计的大趋势。往好了说,这是让开发人员的代码,取代了玩家一些枯燥的游玩方式;往坏了说,这就是单机游戏平板化、手机游戏页游化的罪魁祸首。为了对抗这种“游戏日趋无脑”的潮流,近些年来诸如“黑魂”“血源”“仁王”等“讨死”型游戏(某种程度上以“游戏体验差”为卖点)的蹿红,可以说是旧时代玩家的一种反弹。

  不过,“认真”型玩家和“不就是个玩”型玩家却在近两年突然握手言和。究其就里,游戏内容的变化,是游戏产业变化的前提。内因的缓缓催动,终于使得外因收获了“电竞娱乐化”的果实。

  “坏孩子”的反击

  今天,一个人想通过“玩游戏”(而非做游戏、运营游戏)赚钱,有多少种方式?

  即便你不是从业者,仅从玩家的角度来看,今天“玩游戏”也已经是个花样百出的行业。而且,玩游戏还是当前既不依赖出身、资源,也不依赖学历、天赋的,相当公平的“上升渠道”之一。

  打职业和录视频当年都是从业者众多、出众者寥寥,与这两条路相比,直播已经成了直通职业选手和职业解说的快车道。这是一条四通八达之路,新人可以由此启程,老人在职业生涯告一段落后,也可以选择回归。

  两年前直播行业还不太理性的时候,作此判断尚早。不过,今天不再被资本追捧的游戏主播们,已经确实找到了相对稳健的生财之路。

  如果不愿走到台前,不愿直面粉丝,有能力的玩家可以在游戏社交平台从事代练、陪玩业务。与网游时代那种黑作坊不同,如今的代练在平台运营下相对正规,只要相关游戏还未进入衰退期,在软件配单下多少能“勤劳致富”,不必再处心积虑和同行抢饭碗。

  纵观网游历史,至少十年前,代练在中国已经算个产业,何况今日。今日之不同在于,代练从违法、灰色地带走到阳光下,普通人参与、投入其中的门槛大大降低。

  在此之外,随着电竞产业日趋完善,战队经理、教练、领队、数据分析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位也出现在中国电竞人的视野中。而战队之外,新人培训班、游戏自媒体等业态也有大量从业者。这些职业并不需要你天赋异禀,不需要你像职业选手那样身为“万里挑一”的人才,只要你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基本都能小有所成——吃口饭总不是问题。

  不过,围绕职业电竞的众多职业,即便不要求你超过大多数人,也至少要求你是个“认真型”玩家。边缘玩家从事相关行业未免摸不着头脑,而且也容易害人害己。但“玩游戏”最大的变化,就在于边缘玩家如今也有了大量“靠玩吃饭”的机会。

  如果我们把娱乐明星分为实力派和偶像派,从前的电竞产业无疑少了点儿什么——在电竞的漫长历史中,“实力派”选手,即最能打的那些人,始终占据着绝大多数的人气和收入。

  今天,单就职业选手一条路而言,实力派固然仍是绝对主流,但职业圈以外就不是了。直播生态的出现,终于使得多数玩家正视且承认了“玩”的多样性,或者说游戏目的的多样性。

  且不说各类游戏的直播频道被“美女主播”充斥,技术主播寥寥。我们可以看到,即便仅限于头部,最火的游戏主播几乎从来都不是那些实力最强的选手。

  其实用“偶像派”这个词已经不是很恰当了,因为一些爆火游戏主播的颜值和声音其实也谈不上偶像,甚至可以说是……相反路数。

  很容易观察到,“游戏直播”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存在千差万别的细分,其中的各个支流甚至互不相容。观看比赛直播的观众,和热衷于单机游戏尝鲜的观众重合度并不高,直播平台也绝不会蠢到让二者在同一个页面争抢资源。

  观众对主播的诉求不同。直播“吃鸡”时大可展示一把演员的自我修养,但直播MOBA类游戏时坑害队友则大抵会被口诛笔伐。对单机游戏而言,直播《星露谷物语》和直播《黑暗之魂》也显然不同。虽然后者也可走娱乐瞎搞路线,但再大的恶搞也要有厚实的技术作为铺垫——不然观众铁定不会买账。

  然而本质上,不同游戏毕竟提供了不同的选择。拜电竞娱乐化之赐,如今电竞选手可以直播的项目绝不仅限于电竞。拿DOTA2前职业选手,Ti2冠军成员,现斗鱼DOTA2“一哥”YYF的话来说:

  直播上分打得又累,看的人也少,还容易掉粉。

  几乎沦为搞笑主播的大枫哥(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换言之,以DOTA2作为标签的“大枫哥”,在斗鱼直播“恩怨局”“娱乐局”乃至其他游戏,效果都并不比DOTA2冲分差。YYF所在的“OB战队”,虽然聚集了几位知名选手,却早已成为直播远重于比赛的“主播战队”,甚至自封“OB海鲜团”(指自己技术“鱼”)。

  而对于SCboy“小色”“91”这样电竞圈更为“高龄”的存在而言,粉丝更不会是冲着他们如今表现的《星际争霸》水平而捧场。一些相对新鲜的知名播主如黑桐谷歌、女流等,各自的特色也并非全由技术体现。他们与“技术流”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并非职业选手。实际上,考虑到他们录制的游戏种类之多,他们绝不会将精力集中于磨练少数游戏——遑论许多游戏根本没有职业可言。

  在新生代玩家眼中,小色的“毒奶”名号远比SC历史响亮(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总而言之,“技术顶尖”“颜值高”“其他特色”(比如幽默)身居其一,一个人就有了从事游戏直播、录播的基础,而其中“技术顶尖”绝非必要条件。

  对于代练、陪玩行业,“颜值派”甚至也已悄悄出现。在游戏社交平台捞月狗的陪玩业务中,“实力陪玩”和“颜值陪玩”的流水比例基本五五开。

  如果说过去实力至上的电竞圈就像应试教育般残酷无情,少数好学生在获取最多的收入之外也吸引了绝大多数的眼球,那今天的电竞产业无疑已经变成了一所“另类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有人因成绩好而前程似锦,有人因长得漂亮而备受追捧,而也有许多凭着幽默、勤奋等各种特质,为自己谋求到独特地位的选手。

  这意味着,传统教育体系(传统电竞亦然)“唯成绩论”定义的“坏孩子”,如今纷纷找到了爬出深坑的方法。今天的他们比好学生更受欢迎,出发点更多,走下去的话,路也非常长。

  诚然,不管选择做实力派、偶像派甚至搞笑艺人,能爬到金字塔尖的“玩家”始终都是少数,但这在任何产业都一样。比起许多传统产业,游戏已经为更多种类的玩家打开了他们的“游戏人生”。曾经的“千军万马走钢丝”,今天可能仍然没有坦途,但却有一千个、一万个终点,迎接选择了不同钢丝的玩家。

  学艺术要有家底,做偶像要有粉丝,游戏则为那些用得起电脑的人提供了一个极低的、一视同仁的门槛。由于其高度to C的特质,滥竽充数者也难久居其职,这令该行业总有不断的机会和挑战。随着产业娱乐化程度的加深及细分业态的日趋丰富,将来游戏可能是最不拼爹、也最不不拼天赋的人生路径之一。

  何况还有那么多种游戏可以选择呢,你也不怕偏科,是吧?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游戏 玩家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