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世上我们最信任的人是谁,莫过于我们的亲人、朋友,但是这种“信任”有时也会成为骗子的突破口。
如果妈妈在某天收到了孩子的信息,说自己想要参加清华大学的名师培训,只是价格有点贵,妈妈会怎么回?那肯定是不管多贵,只要对你有帮助,妈妈就支持。于是迅速给骗子一笔笔将钱转过去了,连被骗都后知后觉。
冒充熟人诈骗是最为常见的诈骗手法,有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但很多人并没有引起重视。有些网友甚至表示,“这种骗术太低级,一眼就能看穿,怎么会受骗!”很多时候,往往就是因为这种不以为然和轻视,才导致自己上当受骗。且近年来,冒充熟人诈骗早已不是“猜猜我是谁”“老爸我没钱了”这种简单的形式了,骗子对骗术进行了“升级迭代”,让人更加防不胜防,稍不小心就会落入骗子的圈套。
通知更换新号码,相似声音以假乱真
郑州的高级工程师徐先生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声音和自己好友王某高度相似,“王某”告诉徐先生自己换了新号码。过了几天,“王某”又打来了电话,这次“王某”提出要借几万块钱,徐先生不假思索便答应了。去银行汇款时银行系统显示对方账户有异常,工作人员表示可能遭遇诈骗,但徐先生并不相信,表示“自己是博士毕业,不可能被骗”,直到警察来了,徐先生还不相信自己被骗。
仿真账号迷惑好友,借口时间差骗取钱财
李先生的好友通过社交平台向他求助,称有朋友问自己借钱,但自己不方便出面,希望能以李先生的名义借给朋友,而他会先将钱转给李先生。李先生提供了自己的银行账号,没过一会儿,对方就发来了一张汇款截图,显示已将钱汇入李先生账号。但李先生并未收到入账短信通知,对方表示银行到账需要一段时间,稍后银行就会到账,朋友急需用钱。李先生便将钱转入了所谓的那个朋友的账号。后来才发现,对方使用了和自己朋友一样的昵称和头像,并不是真人。
诈骗团伙是如何得知徐先生、李先生及他们好友的信息的呢?
诈骗团伙分工明确,每次诈骗分为“拿料”“砍树”等多个环节。
①“拿料”:诈骗中中最基础的一环,现代社会个人信息泄露异常严重,诈骗分子通过各种黑色渠道获取被害人的基础信息;
②“深挖”:对受害者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筛选、挖掘,通过浏览被害人的社交平台,搜集被害人的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信息,从而实施完美的谎言;
③“砍树”:“砍树人”利用这些个人信息编织身份、实施诈骗。他们伪装成被害人的同事、朋友、亲戚等,通过各种理由向被害人寻求帮助,要求被害人向指定账户转账。
诈骗团伙伪装得如此逼真,我们该如何防范?
牢记破绽,多留个心眼
所有此类骗局都有一个共同的破绽,那就是骗子不能与受害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或实时的视频交流,牢记这一点。遇到 “熟人”要求财务帮忙的情况,谨记要求面对面交流或进行实时视频通话。
从长远来看,我们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要轻易登录不明网站或安装不明软件,妥善处理相关单据,不要在社交平台透露个人信息等等;
收到好友换号码的信息,不要立刻保存替换联系人原有号码,特别是熟悉的亲朋好友,需通过电话、等多种方式联系本人确认;
与熟人之间涉及到钱财往来,务必要小心谨慎,切记不可轻易凭借一个短信或电话就给对方转账汇款;
此外,在冒充熟人诈骗的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冒充儿女诈骗老年人。因为防骗意识薄弱,对诈骗手段了解不够,再加上子女不在身边,中老年人一直是电信诈骗的“高危人群”。
如何降低父母被骗的风险?大家可以帮父母安装腾讯手机管家亲情守护版,再和自己的手机进行绑定,之后通过自己的手机就可查看他们近期接到的风险电话了,而且在父母接听诈骗电话时,还可以远程拉黑不法分子的号码,有效降低被骗风险。此外还可以远程帮父母清理手机垃圾,帮父母充话费等,解决父母的手机使用烦恼。
管家提醒:网络时代,真假难辨,凡事多留心眼,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