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些新科技超难用?——科技应“以人为本”

手机
腾讯数码
2018年09月29日 10:55

新科技一定就好吗?

互联网知识经济 x 读懂互联网未来

作者:方军

把这篇专栏翻出来发,是因为看到滴滴为了整改,停掉一些服务,不知道他们停的时候,动脑子了没有?在人们可能最需要它的时候,整改去了。做得真棒!

新的科技不断被应用到生活中,并且有着一种未曾并言明的假设:新科技用得越多越早就越好。

但是,从近日(5月)的几个个人体验中,我强烈地感受到,虽然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这些新科技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但科技应重视“以人为本”。

01

无法用的APP

从广州白云机场出来,我去乘地铁。在自动售票机前排队时,我看到大量提示,可以下载APP,无需排队、直接购票、扫码乘车。

看看周围也没有人工售票窗口,问询台在较远处,我就继续观察怎么办。这时,我发现有两台自助购票机器是可以购买交通卡的,有一日通行卡,也有纪念版的羊城通等等。自助购票机可以用现金,也有可以扫码支付,倒是方便,我很顺利地买了一日卡。

拿到看着很没有高科技感的交通卡,我突然开始想:

明明交通卡是方便的,为什么到处贴着指引让我们去用所谓的新科技呢?

02

扫码真的更方便吗?

在地铁这个出行场景中,应用新科技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带来很多烦恼。

首先,在这差不多五分钟时间里,我看到周围有稍微年长的人不知道如何用这些新科技,他们在相互询问、在很“笨拙”地试图买票,下载APP、扫码乘车甚至扫码支付对他们来说都有点难。

我认为,如果为了便利大众,人工服务购票可能依然是需要的。但现在我们却急于拥抱新科技,而撤掉了这些服务。

对比而言,在香港机场落地后,去服务柜台购买机场快线或购买充值八达通交通卡很方便。对于香港这样一个可能很多旅客都语言不通的国际化城市,人工服务柜台是最有普适性的。

03

我喜欢可信赖的科技

其次,新科技真正的大规模应用,需要经过长时间和专业的投入,唯有如此,新科技才可以真的“可用”。

移动互联网已经发展多年,在很多人看来,开发一个APP很容易,的确如此,但开发一个“好用”的APP还是很难。

我不是说,产品应该有好的用户体验,好用户体验是锦上添花。其实我们讨论的是,新科技如果没有经过细致的设计与开发,可能连“可用”都做不到。

广州扫码乘车的APP也许只是偶尔出错,但我就经历一次“不可用”。对比而言,交通卡是几十年里被一再证明了的可信赖的科技。

在美国一些城市,曾遇到它还在用在卡片上打印、记录面值的做法,当时我觉得,它还用这么古老的科技,对新科技拥抱得也太慢了一点。

但反过来,看到我们这么急于拥抱新科技,而不是可信赖的科技,又觉得我们似乎又走得太快了点。

在北京,当我不小心把交通卡遗失,我也曾体验过地铁购票APP,那一次倒是成功购买了,但是,在繁忙的地铁站,下载APP、购票、扫码取票,怎么都觉得不方便。站在一旁下载、注册手机号、购票时,我们也挡了别人的路。并且,我其实是被迫使用的,因为我手上没有硬币而旁边的购票机不支持百元纸币,该站点也早取消了人工售票。当然,只支持硬币是源于太慢接受新科技,没有提供移动支付选项。

04

体验啊

第三,新科技的应用,需要用心设计、持续改善体验。

一个新技术投入应用,往往需要三种力量的巧妙融合:技术的力量、商业的力量和设计的力量。

在我们急于应用新科技的当下,我们严重轻视了设计的力量。离开广州后我到深圳办事,在高峰时间去乘坐一次地铁时有了新的体验。

在深圳的地铁站看到可以小程序网络购票或扫码乘车,我自然去尝试一番。首先,我在小程序里付钱买了一张票,然后看到提示:必须取票机取票。我当时想的是,不是扫码乘车吗?

然后,我才发现,原来网络购票和扫码乘车是两回事,网络购票买的票不能用于扫码乘车。我选择不要原来的票,切换过去用扫码乘车功能,并问过工作人员确认过,在他手势的指引下,我看到有通道可以扫码乘车,顺利进站。

在地铁上,我还想到一个假设性问题,万一手机没电了,到站怎么了办?我没有体验到这个尴尬的情况,但这不是不可能发生的情况。

对比在广州的体验,深圳地铁小程序的体验的确好得多,无需下载APP,也是可用的。但是,它的体验也还有很多优化的空间,网络购票和扫码乘车的混淆即是其中之一。

比如扫码乘车后,手机里冒出来的深圳地铁e出行和腾讯乘车码这两个小程序,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

又比如,对一个不熟悉小程序的人来说,当他退回聊天界面,出站时他能顺利地找到出站乘车码吗?

如果我们让产品经理或体验设计师在高峰时间反复地乘坐地铁,设想各种极端场景(比如手机没电这样的情况),估计还可以找到很多可优化的空间。

05

上海的尴尬,其实不只是上海了,北京刚又体会过

在上海,我也曾遇到类似的需要体验优化的情况。上海的地铁入口闸机在2017年某个时间改成了可以扫码二维码。

但是,当我第一次看到闸机上带着玻璃小窗的扫码位置时,拿着交通卡的我的反应是:哪里刷卡?

这个扫码器的位置其实本来是刷卡位置,现在也仍可以刷卡,但它取消了原本大众熟悉的刷卡图示,让每天匆忙进出闸机的人都不得不迟疑一下。

本文作为互联网知识经济专栏刊发于2018年6月《南方都市报》,网络刊发时根据原稿重新编排。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新科技 互联网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