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安全隐患的引爆器——性暗示社交!

手机
腾讯数码
2018年10月24日 12:25

3 个月前,空姐打顺风车出事后,滴滴顺风车停业整改一周,其默认公开乘客信息的设定,一度被关闭。

但最近,系统又改回了原样,乘客信息还是会被司机看到。因此,又酿造了另一场惨案,一温州乐清女子因打顺风车不幸遇难。

为什么滴滴顺风车屡屡出事?今天我们想和大家谈谈一谈,滴滴的原罪——社交。

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曾公开表示:

“顺风车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 sexy 的场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这个方向打。

过去你每天在路上两个小时,对于你的人生来说是消耗,但现在通过顺风车你可以认识比较靠谱的人,获得好的社交体验,它就变成了一种收益。

这是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一个场景,就像咖啡馆、酒吧一样,私家车也能成为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社交空间。”

简单来说,黄洁莉的意思就是,我们不仅仅只想做打车软件,我们还希望乘客和司机之间产生“关联”。

为了证明滴滴做社交的野心,你可以看看它的官方海报,对于打车软件来说,可以算得上十分三俗了(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多放了)。

为什么滴滴要做社交?

滴滴是工具类产品。工具类产品一般指的是,你手机上那些“真·用完即走”的App,比如墨迹天气、计算器、手电筒、饿了么、摩拜单车、滴滴等。

PS:绝对不是小程序这样,心口不一的“用完即走”。

他们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即使你做的再好,它也只是一个工具。

用户总是在需要解决问题(工具属性)的时候,才会想到你,使用频次低,并且用完即走。

而所有用户需求中,社交是最硬的刚需,包括熟人、陌生人。微博、以及陌陌的上市,成功的核心因素就是社交。

所以一旦工具类产品引入社交,就可以一定程度增加用户在线时长,提高他们的粘性,培养忠诚度。

再者,单纯工具类产品的商业价值有限,变现难。

比如墨迹天气(工具类产品),在新三板上市,手握 4.7 亿用户,本来可能是“天气第一股”。不过支撑墨迹天气上亿营收的支柱,却只有“广告收入”一个(占比 98%),被外界戏称为独“脚”兽。

因为它的用户粘性确实一般,招股书显示,2014 年以来,墨迹天气 App 单个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均介于 1 分 21 秒到 2 分 36 秒之间。

这样“分分钟的生意”能持续多久也还是个问题。而引入社交,能够多元化商业模式,提升产品的商业价值。

所以滴滴为了让司机端的用户量剧增,用了社交策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打败了所有顺风车的竞争对手。

根据滴滴公布的数据,目前滴滴的顺风车一年的下单量有 3000 万,几乎占据顺风车 90% 市场。

但靠“性”打擦边球起家的顺风车,注定是走不远的。8.27 日零点起,滴滴顺风车已在全国范围内下线。

滴滴平台的顺风车下线通知&程维昨日道歉声明

同样失败的社交尝试还有哪些?

利用“异性关系”噱头做社交,滴滴并不是唯一的例子。

2016 年 11 月 27日,一心想要突破社交短板的支付宝,上线了“圈子”功能。

其中校园日记、白领日记仅限女性发帖,男性只能进行打赏,芝麻信用分高于750 以上才有资格进行评论。

图片来自网络

一些“圈子”甚至出现了大尺度照片、人身攻击、明显广告等内容,严重影响产品定位和用户体验。

起初,支付宝方面表示,“圈子”处于测试中,对于发布含有色情等违规言论的行为,“圈子”管理员有权删除其动态,对账号做禁言,甚至拉黑账号。

但上线两天后,支付宝在强烈的争议下,关闭了该功能。

另一款在社交尝试中栽了跟头的产品是航旅纵横,本想突显“同坐一班飞机就是缘分”的初衷,但却因隐私泄露,得罪了广大用户。

6 月 5 日,航旅纵横上线“虚拟客舱”功能,在航旅纵横 App 的选座入口,用户可以开启一键群聊模式,与同机舱的乘客聊天。

用户选择座位后,聊天界面就会自动弹出相关信息:

“我刚刚预约了座位xx……期待坐在邻座的你哦。”

在选座界面,用户点击已被选定的座位,可以在屏幕右下角,跳转至选择该座位的用户的个人主页。个人主页上显示了用户的头像、标签及飞行热力图等信息。

标签里包括年龄、星座、常选座位等信息,甚至还包括了常住地。飞行热力图则显示了用户的历史飞行地点及频率等隐私信息。

更夸张的是,个人页面下方,还可以点击私聊直接与对方聊天。

航旅纵横界面

6 月 11 日,航旅纵横在舆论重压之下发文回应,称开发这个功能是因为“听到了大量用户的呼声”,目的是在“沉闷单调的客舱之下,帮助大家开启有温度的飞行”。

6 月 13 日下午,航旅纵横通过官方微博再次回应,已将虚拟个人主页设为默认关闭。

事实上,打了“异性社交”擦边球的产品不计其数,张小龙也曾直白解释“摇一摇”所包含的性暗示。

为何滴滴顺风车的社交注定失败

社交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用户关系链的搭建,另外一个是场景。

社交功能的底层逻辑还是用户关系链的搭建,产品通过一定的关系链基础,就能为用户创建一个具体的场景,从而达成一定的用户行为(评价、点赞、聊天等)。

社交产品们,为了能够增加用户的连接点,通常会采用如下 4 种方式。

1)兴趣连接

拥有某种共同兴趣的用户天然容易连接,而且兴趣切的越细,用户连接难度越小。

对宠物感兴趣的人不一定能够连接起来,但是那些养英短(一种猫的品种)的人一定是可以聊的很嗨,这也是为什么百度贴吧过了这么多年,还依然坚挺。

2)地域连接

在 PC 时代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小区可以产生连接,也就有了人人网、开心网、19 楼这样的社交产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因为智能手机本身自带 GPS,就出现出了 LBS(基于地理位置的分享)的产品,比如陌陌和探探,都是给你推荐 1km 以内的好友。

3)关系连接

有些连接点是天然存在的而且非常的强,同学、同事、亲人、子女,甚至已经在社交产品上沉淀的连接也算是一种关系连接。

基于已有连接关系来做社交产品也是最猛的,用户指数型爆发的时间点,也是允许用户导入QQ好友之后,将已经存在的连接快速的迁移到自己的平台。

以上 3 种连接方式是用户是为了沟通产生的连接,不过它们终究是是非常慢的。

4)供需关系

对于社交产品来说,不能在用户注册的前3天将它的关系链建立起来,用户就会流失,于是很多产品就用到了关系链建立的终极杀器——供需关系。

Linkin 的是企业招聘需求与人才求职需求的供需连接,百合网是剩男和剩女的供需连接,微博是粉丝和明星的建立以「关注」为核心的关系链。

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的陌生人交友软件,都是基于异性供需来做冷启动。

但仅仅将异性关系链”作为起家手段,来获取用户,是无可指摘的。

因为毕竟利用此手段,获取用户后,这些软件会做转型,比如陌陌转为直播;或者是淡化”异性关系链“,比如现在的淡化“摇一摇”。

而滴滴就不同,其一开始就没有只将“异性关系链”,作为冷启动获取用户的手段,而是将其视为整个产品发展的核心策略。

但还有人说探探呢?它也是利用“异性关系链”,并且也没有做转型,那不是同样有问题嘛?

所以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社交的第二个关键,场景。

社交关系的搭建离不开场景,顺风车的社交场景,比起陌陌探探更加罪恶。

在乘客搭乘顺风车前,滴滴顺风车的社交场景是线上场景。而一旦乘客搭乘了顺风车,滴滴顺风车的社交场景就变成了封闭的“车”。

只要女乘客上了车,事件的走向基本就由司机把控,这相当于赋予了司机单方面的权利,女性乘客完全处于弱势地位,做不了主。

不同于陌陌、探探等社交平台,用户使用这些产品,本就出于“交友”的需求,而且双方看上眼之后,才会基于自愿的原则发生下一步的事情。

用户双方从线上社交转到线下社交的时候,无论选择咖啡厅、商场、酒店或是其他社交场景,都是基于双方资源协商的结果。

从社交关系链和场景来看,滴滴一开始就拥有了“坏的产品基因”,虽说一个好基因的产品不一定能够成功,但是一个坏基因的产品,死亡和转型就是必然。

总结

社交最考验一个公司对人性的理解,社交生态的构建是一个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从单维连接到多维连接的过程。

但是有不少人选择了偷懒的捷径——性暗示。

阿里在社交入口上的两次抗争,均是大张旗鼓的开始,草草收场。最大的问题就是将社交当成一门直接的生意。

滴滴顺风车业务也一样,将社交作为扩大规模和增长的手段,却忽略出行社交场景的特殊性,将乘客的安危置于其次。

性暗示是社交产品增长的核武器,也是玩火自焚的开始。唯有以“价值社交”取代“性暗示社交”,让陌生人之间因为社交的产生价值,才有可能真正变得靠谱。

你还会用滴滴吗?

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社交 用户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