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隐私风险感知影响因素研究

手机
科技传播
2018年11月09日 16:35

社交网站中知识扩散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pdf

张学波 张嘉懿 李慧朋

摘 要 文章在移动社交媒体情境下,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风险感知理论、信息隐私关注理论构建隐私风险感知分析维度,分析影响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隐私风险感知的因素。发现我国移动社交媒体大学生用户普遍对自己使用的移动社交媒体信息安全感到担忧。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隐私风险的感知能力越高;然而大学生用户的性别、年龄、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经验因素并不会对其隐私风险感知造成直接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 移动社交媒体;风险感知;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6-0004-04

1 研究背景与问题

目前,移动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交流、处理和存储个人信息的重要平台,人们在移动社交空间的活动愈为频繁丰富,越来越多的个人数据放在个人移动空间上,由此产生的个人数据隐私安全问题,成为了关乎移动网络空间安全的重大社会问题。特别是国家提出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把个人数据隐私安全问题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网民规模的增长。2017年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手机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移动上网设备,这表明我国真正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1]。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1)大学生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程度如何?2)哪些客观因素会影响到大学生用户在移动社交媒体中对隐私风险的感知?

2 研究假设

研究对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用户特征、隐私风险感知程度等做定量数据调查。并围绕移动社交媒体大学生用户(移动终端腾讯QQ、、新浪微博大学生使用者)最常使用的几类移动社交媒体存在隐私泄露的具体途径、隐私风险感知程度状况,用半结构化方式进行深度访谈,对量化研究进行验证性分析和补充。

“隐私风险感知”是个主观的考量尺度,不同性别、学历、文化、地域和社会环境中的人们对它的认知和感知程度不同[2]。对移动社交媒体大学生用户隐私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下面两类客观因素:一是个人因素(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对隐私风险感知的直接影响;二是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经验[3]。

个人因素方面,Dara ONeil等发现,受教育程度对人们在电子商务中的网络信息隐私感知没有影响[4]。性别方面,K.B.Sheehan的研究证实,“与男性比女性网民更为担心自己的网络隐私安全”[5]。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经验,包括使用时间和每日查看次数,用来界定用户使用的熟练程度,经常查看和网龄较长的大学生用户,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经验丰富。

假设存在以下相关关系:

假设H1:

从性别特征看,女大学生用户更担心自己的移动社交媒体隐私信息安全问题,女大学生的隐私风险感知程度高于男大学生。

假设H2:

从年龄特征看,年龄越大的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用户,对隐私安全的认知和风险防范意识越高,年龄越大隐私风险感知程度越高。

假设H3:

从受教育程度看,文化程度越高的用户对隐私风险问题有一定的认知和要求,所以学历越高大学生隐私风险感知程度越高。

假设H4:

从移动社交媒体使用时间看,移动社交媒体使用时间长的大学生,比使用时间短的大学生隐私风险感知程度越低。

假设H5:

从移动社交媒体使用频次看,每日查看移动社交媒体次数多的大学生,比查看次数少的大学生隐私风险感知程度低。

3 研究发现

3.1 大学生用户的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经验情况分析

对收集到的有效调查问卷(N=506),通过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其中,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经验从使用时间和每日查看频次两个指标来界定。前经常使用移动社交媒体中,使用人数最多的为,有478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94.47%;腾讯QQ使用比例也很高,有467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92.29%,新浪微博使用者有一半以上,为275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54.35%;陌陌和其他类移动社交媒体的使用者较少,分别有9和37人,各占有效样本总数的1.78%和7.31%。移动社交媒体使用时间在3年多到7年的大学生用户最多,有235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46.44%;其次是使用时间在7年以上的大学生,有190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37.55%;再次是使用时间在1年多到3年的大学生,有59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11.66%;而移动社交媒体使用时间在半年内和半年到1年的大学生都有11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2.17%。这说明超过八成的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有三年以上的网龄。每日查看移动社交媒体次数在7次以上的大学生有394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77.87%;其次是每日查看移动社交媒体次数在4-5次的大学生有43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8.50%;再次是每日查看移动社交媒体次数在6-7次的大学生有29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5.73%;每日查看移动社交媒体次数在2-3次的大学生有30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5.93%;而每日查看移动社交媒体次数在1次及以下的大学生有10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1.98%。这说明每日查看频次因用户的个体因素产生很大差异,超过七成的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每日查看次数超过7次,他们使用移动社交媒体比较频繁。综合以上数据分析表明,大学生移动社交媒體的使用情况良好,被访大学生用户对移动社交媒体具有一定的熟知度和社交媒体使用经验。

3.2 大学生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隐私风险感知程度分析

为测量移动社交媒体大学生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程度,本研究设计编制了“隐私风险感知”测量量表(见表1),调查选取了“隐私担忧”“感知风险”“控制”“信任”4个测量维度。问题的选项采用李克特(Likert)的五级量度法,即量表选项为“非常担心”“担心”“不确定”“不担心”“非常不担心”等5个。其对应的分值为5分,4分,3分,2分,1分,答案越符合,对应分越高,表示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大。

通过将上述维度的四项指标加总转换, 得出移动社交媒体大学生用户隐私风险感知的综合指标(cronbachs alpha为0.831)。

结果显示:隐私担忧和感知风险维度的得分都处于五级量表的4分左右,说明目前我国移动社交媒体大学生用户普遍对自己使用的移动社交媒体信息安全或风险存在担忧和感知隐私风险的能力。在移动社交媒体隐私风险感知的4个维度中,大学生们对自我控制、保护移動社交媒体个人信息方面的评估得分低于移动社交媒体服务商和我国法律方面对保护用户的隐私的外界控制。在所有四项测量维度中,移动社交媒体大学生用户在“我在意隐私信息,注册移动社交媒体时,对需要填写的个人隐私信息有所顾虑”的得分最高,其次是“遇到移动社交媒体图像或账号密码被盗用等类似不良经历,我会感到困扰” 。说明大学生用户对个人隐私普遍担忧,会有隐私风险方面的困扰。得分最低的为“当商业活动抽奖让我在移动社交媒体上发布照片,填写个人信息时,我会参与”,其次是“用户发布或转发一些有偿链接信息让我参与(如扫二维码领小礼品),我会参与”。说明大学生用户对隐私风险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不会太积极的参与不信任的移动社交媒体中的商业活动等。

3.3 预测变量与隐私风险感知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对于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风险感知程度的测量,根据笔者设计的隐私风险感知测量量表,对变量隐私担忧、感知风险、控制和信任4个维度量化。为了深入了解上述4个预测变量对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风险感知的影响程度,下面将利用相关分析做进一步探究。

首先,对设计的4个预测变量导入spss中,进行相关分析,以验证预测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预测变量与隐私风险感知的相关分析”表的相关矩阵中可见,显著性概率值p<0.05,表示各预测变量均与隐私风险感知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程度一般可根据相关系数|r|,划分为三级:|r|<0.4为低度线性相关;0.4≤|r|<0.7为中度线性相关;0.7≤|r|<1为高度线性相关。以此标准,以上隐私风险感知的各预测变量中,中度线性相关的变量有:控制0.579(P=0.000<0.05);高度线性相关的变量有:感知风险0.807(P=0.000<0.05)、隐私担忧0.759(P=0.000<0.05)、信任0.742(P=0.000<0.05)。

4 结论与探讨

4.1 大学生用户普遍对自己的移动社交媒体信息安全感到担忧

本研究证实了隐私风险感知测量表中的隐私担忧、感知风险、控制、信任的四个维度,适用于测量一般的移动社交媒体使用行为中的隐私风险感知,首次揭示出目前我国移动社交媒体大学生用户对社交媒体信息隐私风险普遍担忧、感知风险和控制隐私信息能力的状况。其实,用户对隐私信息的担忧已不仅限于社交媒体领域,用户人群也不仅仅是大学生群体,移动社交媒体信息安全不仅关系到个人隐私保护,也关系到社会民生与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问题,需要加强相关研究。在移动社交媒体隐私风险感知的四个维度中,用户最担心自己控制个人隐私的能力,表现出对保护个人隐私信息技能不足方面的担心。由于目前我国移动社交媒体使用人群的多样化与低学历化趋势,作为移动社交媒体主要使用群体的高学历大学生尚且对自我隐私保护、控制技能的评估和信心不足,可想而知,其他低学历人群的移动社交媒体隐私保护技能的水平。不过相比对政府相关部门和移动社交媒体运营商的外界保护能力更有信心,这就对国家隐私规范和社交媒体行业自律切实采取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 大学生用户的部分个人因素对其隐私风险感知有直接影响

大学生的个人因素(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经验等方面)会对其隐私风险感知有直接影响。通过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可得:在移动社交媒体大学生用户的个人因素中,部分因素对其隐私风险感知有直接影响。在移动社交媒体大学生用户基本人口因素中的性别因素来看,不同性别的用户对隐私风险的感知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分度。在移动社交媒体大学生用户基本人口因素中的年龄因素来看,不同年龄的用户对隐私风险的感知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分度。从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经验中的每日查看次数来看,对隐私风险的感知没有存在明显的影响关系。从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经验中的使用时间来看,对隐私风险的感知没有存在明显的影响关系。在移动社交媒体大学生用户基本人口因素中的受教育程度因素来看,受教育程度是有影响大学生用户在移动社交媒体中的隐私风险感知的。根据调查分析,学历越高的大学生用户对于隐私问题有一定的认知和要求,隐私风险感知程度明显高于学历低的大学生用户。

因此,并非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用户的所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到其在移动社交媒体中的隐私风险感知。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隐私风险的感知能力越高;然而大学生用户的性别、年龄、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经验因素并不会对其隐私风险感知造成直接明显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8年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D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 hlwxzbg/.

[2]Smith H J,Milberg S J,Burke S J.Information privacy:Measuring individualsconcerns about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J].MIS Quarterly,1996,20(2): 167-196.

[3]申琦.利益、风险与网络信息隐私认知:以上海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J].国际新闻界,2015,37(7):85-100.

[4]ONeil,D.(2001).Analysis of internet users level of online privacy concerns.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vew,19(1):17-31.

[5] Sheehan, K.B. (1999). An investiga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online privacy concerns and resultant behaviors.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13(4):24-38.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社交 媒体 隐私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